春暖花开艳阳天,正是春日备耕时。
近日,在六枝特区关寨镇荒田村100亩土地里,村民们趁着春光,忙着整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将传统种植改成了种植小黄姜,田野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激情正在上演。
在小黄姜种植现场,荒田村支书杨达贤介绍:“今年流转土地100亩,调减低效农作物,每亩土地流转费400元,种下小黄姜, 100亩产值有望达到40万元”。
走进牛场乡大箐村的大樱桃基地里,村民们正在樱桃树下套种魔芋。
对于提高群众的收益问题,正在指挥村民扛肥料的瑞庆种养殖的技术员用手比划着魔芋,信心满满地说:“通过科学管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一定实现双丰收” 。
“作为一个妇女,我们在家门口做活路80元一天,比外出打工差不了多少,又能照顾家,想想也是值得。” 村民李碧的话语道出了当天30余名种植魔芋村民的心声。
“一亩地种水稻出田谷1000斤,值1000块钱,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最多有800块钱,还不算活路钱,所以说土地流转价格可以的,加上务工工资,一年下来也有万把块钱进账” 村民李荣接过李碧的话题,从脱贫攻坚角度算了一笔账,增强了该村调减低效作物种植的信心。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六枝特区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按照“能退尽退、应调尽调”的原则,全面调减低效作物种植面积,通过推行“公司+村委会+农户”的发展模式,明确经营主体,根据落实到地块、落实到替代作物、落实到经营主体、落实到责任人,“四个落实”要求,绘制调减图斑,将调减地块、替代作物、经营主体和责任人固化到图斑上,全区计划调减低效作物面积4.05万亩。
复工复产以来,六枝特区抢抓春耕备耕黄金时机,深入基层加强政策宣传,做实群众思想工作,确保调减低效作物种植面积。目前,全区共完成种植面积3.73万亩,占任务数的92.1%。图斑外(公路沿线)新增调减计划2.58万亩,完成种植面积1.82万亩,占计划数的70.54%。
为避免“能种下,但种不好”的情形出现。特区农业农村局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街道)对低效作物调减工作进行指导,面对面、手把手帮助解决种养殖户在育苗、管理上的难题。目前,共指派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246次,为3690名种殖户提供农技服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4件。
六枝融媒体中心记者:罗琴
编辑:侯冬琴
执行监制:何勇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