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7年来,我与《今日六枝》一直不离不弃,《今日六枝》带给我的是逝去了的青春,是一个永不消逝的音符和记忆。
2020年4月,《今日六枝》改版,回首与《今日六枝》一路走过的7年历程,感慨良多。
早就想写一些关于《今日六枝》的故事,在心里已经“斗争”了好久。在《今日六枝》改版之际,我终于敲下了这些文字。算是给自己一个慰藉,给曾经奋斗过的兄弟姐妹和依然在记者战线上的战友们一个分享。
《今日六枝》,看似一张报纸,承载的故事,只有办报人知道其中滋味。
2013年5月,特区宣传部领导找我谈话,说《六枝特区报》准备复刊,希望我到报社工作。当时,我没有多想,就到了报社。
我清楚地记得,2013年12月31日晚,毫无排版经验的《六枝》,第一期报纸排版成功后,报社欢呼雀跃的那一幕历历在目,那一晚的灯光通宵达旦。
那时的《今日六枝》叫《六枝》,报社10个工作人员,我们既是记者也是编辑。每一篇稿件,我们都斟字酌句,时间长了,大家的文字功底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报社受到特区领导的高度评价。因此,全区许多活动的宣传片脚本、总结性材料、车播稿,都落到报社记者身上撰写。
2015年,全省第五届小城镇发展大会在六枝特区召开,根据宣传部领导安排,我负责岩脚镇和落别乡观摩点解说词撰写和对解说员进行培训指导。
经过两个多月的集训,在小城镇发展大会当天,当解说员如数家珍地把岩脚镇、落别乡景区景点、民族风情、古镇风貌绘声绘色地向观摩领导解说时,参会的各地州市同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结束参观时,省住建厅原副厅长宋丽丽夸赞我们解说员团队:“真棒”,你们辛苦了!得到领导的认可,我的眼里涌出了泪花。每次回忆起那些场景,就犹如老胶片电影在脑海中反复播放。
多年的采写历练,我学会了用嘴巴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成熟的心态和对新闻导向准确把握的能力,让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报记者而备感欣慰。
一位同行对我说,干我们这一行,时间越久,经验越丰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与顶峰的差距。
做了多年的记者,我也有自己的瓶颈。有时为了用一个词来准确地形容想表述的内容,我要绞尽脑汁想大半天。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本来用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去采写效果会很好,而我却偏偏在策划时无法想到,以至于对写出来的稿件不满意而懊恼。
多年的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稿件中。然而,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得到读者的好评时,当新闻作品获得贵州好新闻奖时,当名字成为文章的金字招牌时,心里便会骤然涌出自豪感。
2019年3月29日,《今日六枝》步入媒体融合发展的潮流之中。7年来,我与《今日六枝》一直不离不弃,《今日六枝》带给我的是逝去了的青春,是一个永不消逝的音符和记忆。
与报纸相约,与读者相约,在相约中感悟人生。以思想为笔,以激情作墨,记录六枝变迁。
我与《今日六枝》的故事,未完待续……
六枝融媒体中心记者:罗 琴
编辑:侯冬琴
执行监制:何勇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