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从《六枝特区报》到《六枝》再到《今日六枝》,无论这份报纸用什么样的名称,我都伴随着您的成长而成长,二十多年初心未变。
前段时间,《今日六枝》编辑李恒兄发来微信约稿,让我写一篇“我与《今日六枝》”话题的文章。我因工作繁忙,一直拖到现在。
说起与《今日六枝》结缘,是在上个世纪末期的时候,那时的《今日六枝》叫《六枝特区报》,而那时的我正值青春年华,在市里一所专科学校上学。
当时,我与有共同爱好的几名同学一起,向学校宣传部申办了一份系学生报《窗外》。既然参与办报,自然就会逼着自己写点文章,时间长了,自己写的文章除了在《窗外》刊发外,还想着向外投稿,《六枝特区报》就是我投稿的一份刊物。
记得我在《六枝特区报》刊发的第一篇“豆腐块”叫《一毛钱》,今天重新翻找出来再读时,尽管字里行间透露许多幼稚,却能感受到当时的我在信笺纸上一笔一画雕琢的艰辛,也是我“入行”以来,在《窗外》之外写作的第一份收获。
专科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六枝特区一所乡镇中学教书,在一笔一画的雕琢中,我的更多文章不断登上《六枝特区报》,有的还上了《六枝文艺》《六盘水日报》《新都市文学》等刊物。
就这样,“小有名气”的我先后成为了六枝特区作家协会、六盘水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好些年,《六枝特区报》一度停刊,但有了写作习惯的我,却不敢轻易停笔,心里想着万一哪一天复刊了,编辑约稿时自己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稿子,岂不白挂了个作协会员的名头?
果然,在漫长的等待中,好消息传来,2014年初,在六枝特区宣传部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六枝人终于又拥有了自己的刊物--《六枝》,算是《六枝特区报》复刊了。
几年前,我有幸调到六枝特区宣传部工作,更有幸成为了《六枝》的记者、编辑,从一名单纯的小说、散文写作者,变成了写消息稿、通讯稿、车播稿等方面的多面手,让我的视野越来越宽广,阅历越来越丰富,我也因此借台搭车,顺利地加入了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
从《六枝特区报》到《六枝》再到《今日六枝》,无论这份报纸用什么样的名称,我都伴随着您的成长而成长,二十多年初心未变。
随着2019年全区机构改革,《今日六枝》办刊权限及办刊人员并入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而我,也因工作需要与《今日六枝》暂时告别。
《今日六枝》,如果说您是一方供六枝人展示的水土,那么,我就是你水土里生长的一条小鱼,或是一棵小草,我将用我的笔头不停地耕耘,在你的呼吸中呼吸,在您的歌唱里歌唱。
文/龙 兵
编辑:侯冬琴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