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与《六枝报》近在咫尺,交流却很少。首次见诸报端的文稿,是关于“四创”的一条工作信息。第一次上报,曾窃喜,并在微信朋友圈大大炫耀了一番。那篇信息的刊登,得益于报社编辑认真修改,虽改得惨不忍睹。不过,从字句修改中,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在《今日六枝》创刊25周年及改版之际,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今日六枝》负责人何勇向我约稿,要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写一篇关于《今日六枝》的故事。作为六枝宣传人,虽不曾参与报社的工作,但我也曾思量过为《今日六枝》和一直坚守的报人们写点什么。
初识《六枝报》是在2014年,那年,因《六枝报》复刊,在宣传部副部长龙尚国领衔之下,从全区各单位抽调十多个人组成《六枝报》编辑部。编辑部设在宣传部楼上,一个大通间,再隔成十几个小写字间。
与《六枝报》近在咫尺,交流却很少。首次见诸报端的文稿,是关于“四创”的一条工作信息。第一次上报,曾窃喜,并在微信朋友圈大大炫耀了一番。那篇信息的刊登,得益于报社编辑认真修改,虽改得惨不忍睹。不过,从字句修改中,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接下来几年间,在报社同事们督促和关照下,一向懒于提笔的我,偶尔在《六枝报》发几条简单的工作信息,心里甚是高兴。
今年3月,抗疫之战轰轰烈烈展开,我在《今日六枝》推出自己的抗疫散文处女作——《一起守望春天》,得到同事、家人、朋友广泛赞誉,令人信心百倍。《暖心的“铁”包子》《老屋记忆》《家乡的巨变》,得到《今日六枝》的青睐,更激发了我写作的激情。
这些收获,离不开在宣传部门近十年文化渲染,离不开《六枝报》的潜移默化。
《六枝报》复刊之初有十几个工作人员,可谓兵强马壮。但一年不到,因转工作岗位、回原单位、工作调出等原因,最后只剩王良豪、罗琴、李恒、龙兵四人苦苦支撑报社运转。外出采访、版面编辑、文字校对,还要承担区内重大活动车播稿、解说词、宣传片脚本等大量工作。周五画版,他们戏称为“黑色星期五”,为不延误报纸如期发行,当晚报社办公室灯光亮至凌晨已成为一种习惯。
无论怎样辛劳,每周的报纸仍雷打不动地印刷发行。
宣传干部要具备“笔力”素养,而我借助《今日六枝》的平台,发掘文学潜力,尽情展现自我。我愿与《今日六枝》共同成长,共同进步,陪伴它走过六枝文艺文化事业的每一片晴空,迎向欣欣向荣的明天。
通讯员:曹业淑
编辑:侯冬琴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