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万户小康菜园”为杨丰村披上了绿色、整洁、美丽的外衣,“外在”变化的同时,这座村寨的“内在”,即人的思想,也随着小康菜园的建设发生着变化。
临近中午,村民郑朝仁来到自家屋后的小康菜园,拔了两根葱准备用作午饭的佐料。郑朝仁今年70岁了,在寨子里很有声望。郑朝仁家门口的木质亭子,也是小康菜园的一个内容。”亭子是政府贴的材料,我们找人来帮忙干。”郑朝仁告诉记者,他种了一棵葡萄树,以后就可以在底下躲阴凉了。
亭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勤劳亭”。像这样挂牌的小亭子在郑家寨组不止一处,而这个名字,也颇具含义。
原来,郑朝仁还是小康菜园建设的“急先锋”。而郑朝仁家门口象征“勤劳”寓意的亭子,和寨里的其他亭子一样,也成了村委提升乡村文化的一块阵地。
在小菜园建设之初,郑家寨的村民们积极性不是很高。在银壶街道和村委的宣传和带动下,一部分村民率先干了起来。和郑朝仁一样,郑廷会也是最早建设小康菜园的村民之一。
“这个菜园有点好,想吃什么就种什么,吃不完的可以拿上街去卖,环境也变好了。”一开始,郑廷会也是抱着观望的态度,但在街道和村委一遍又一遍的宣传下,他认识到了小康菜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杨丰村村主任郑恩中介绍,在小康菜园的建设和管护过程中,郑家寨村民组的村民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对政策的理解也容易得多,也吃得透,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环境卫生自觉积极参与。在杨丰村,小康菜园不再是村委一只手推着走的工作,而是成了村民们自个儿的事情,村民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很高。
六枝融媒体中心记者:毕落 令狐荣骏
编辑:代艳 侯冬琴
执行监制:何勇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