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成立合作社后,我再也没有出去打工了,在合作社的基地上做工,100多元一天,还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谈话间,木岗镇抵簸村村民王天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抵簸村的变化,是六枝特区因地制宜将村集体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规划,组织联建抱团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六枝特区以基层党组织转型升级为抓手,围绕“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按照“力量联强、工作联抓、资源联享、产业联动”的思路,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互补的村联合起来,实现抱团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良豪摄)
立足优势产业 发展专业合作社
长期以来,分散经营、单打独斗、销路狭窄等问题影响着六枝特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六枝特区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走产业发展、专业合作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重点培植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途径。
在六枝特区木岗镇抵簸村的田坝里,村民们分配到合作社发放的果苗后,剪枝、拉沟、放苗、盖土,一边闲聊一边做着手里的活路,忙得不亦乐乎。
村民李志国说,之前种植的蔬菜、瓜果,未形成规模,如今在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种植果木,所得利润中的15%作为发展资金,25%作为周转资金,10%作为其他贫困户扶持资金,剩余50%作为红利分发给受益贫困户和致富能人。
截至目前,六枝特区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960家,实现100%的贫困村建立合作社。创建了大用、木岗、新窑、郎岱、龙河5个区级产业革命示范点,带动乡镇创建52个乡级产业革命示范点。
夯实基层党组织 领办创办脱贫项目
一直以来,六枝特区以“整乡推进、逐村覆盖”建设为抓手,在相关产业建立产业片区党工委,确保有人的地方就有党组织。
大力开展走访软弱涣散党组织、走访“空壳村”、走访农村致富带头人、帮助做强做优产业的“四访四帮”行动,结合“强村联弱村”工作,推进产业联盟融合发展。采取“强村+中村+弱村”融合发展的模式,将不同类型村的资源优势聚合起来共同推动发展壮大。
六枝特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六枝特区“三丰收”联村党委为例子,以联村党委为核心,打造产业联盟融合发展,从强端(高峰村)、中端(杨丰村)、弱端(东风村)三端发力,融合两个街道3个村资源优势,有效落实帮扶措施,结对帮扶半年多以来,东风村村集体经济积累从过去的20万元跃升到现在的111.7万元,村级产业初见成效。
梭戛乡乐群村合作社自筹资金800万元,引进贵州黔越集团,建立了蔬菜大棚30个、3000头育肥场1个,2019年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3万元。
把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集中起来,向核桃、中药材、生态畜禽、茶叶、魔芋等一批山地特色产业聚集,形成有效资源,让农民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并着力培育打造了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六枝落别樱桃”和“六枝龙胆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促进了特区扶贫产业各具特色、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效益明显、生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家门口就业
龙河镇迎风村王菠对村级经济发展感慨万分:“现在的村干部太负责任了,不仅让全村摆脱贫困落后的约束,还让我们这些无业游民在家门口当上了老板。”
龙河镇为让全乡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乡党委政府决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采用“合作社+大户带动+能人推动”等形式,带领群众发展旅游和种植养殖。
村民李强说:“我去合作社做活路,每月还可挣2000至3000元钱,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据了解,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六枝特区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各乡镇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各乡镇大胆探索实践,狠抓试点村工作成效,积极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资金、项目、人才等支持和服务,推进精准脱贫。
截至目前,全区共组建44个联村(居)党委,建立产业链党组织308个。实现“三变”改革覆盖全区18个乡(镇、街道办)、216个村居、134个经营主体(98个合作社、36个企业),累计整合各级资金1.6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7.32亿元投入“三变”改革,累计实现20.87万亩土地资源变资产,实现农民7.89万户29.13万人变股东。“三变”联结农户累计分红2.3亿元,贫困户分红7300万元。
六枝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琴
编辑:侯冬琴
执行监制:何勇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