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融媒】王江:从“驻村干部”到“村干部”的那些事儿
2020-07-02 15:55:12 六枝融媒
  • 从“驻村干部”到“村干部”的那些事儿

    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网站管理科科长、

    六枝特区落别乡抵耳村驻村干部     

     

    大家好!我是市政府办派驻落别乡抵耳村的同步小康驻村干部王江,从2018年3月起,我便和抵耳村的父老乡亲一起,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成长在村。两年来,有过“不知深浅”的试探,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有过“欢声笑语”的开怀。今天,和大家聊聊我从“驻村干部”到“村干部”的那些事儿。

    15312091f7d6472d973e6818ca049148.jpg

    吃住在村,决心成为"村里人"

    初到抵耳,白净的皮肤、笔挺的衣裤、整洁的装扮,这是我给乡亲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吃得了苦吗?静得下心吗?到底是来“走过场”,还是来“真扶贫”……大家质疑的目光和不经意的试探都深深印在眼底。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城里人”变成“村里人”,不负自己曾许下“愿意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也不负组织临行前“下去之后好好干”的嘱咐。为了与大家快速打成一片,抱成一团,我积极参与“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等脱贫攻坚行动,遍访了抵耳村8个村民组682农户,3本民情日记本满满的都是家家户户的问题困难;参加了“院坝会”“火笼会”“地埂会”60余次,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50多件。两年来,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扶贫路,用真情打动抵耳人,用良心对待抵耳事,从一个“白面小生”华丽转身为“农村汉子”,乡亲们和我亲近了起来,干部们和我热络了起来,认可和信任慢慢取代了的质疑与猜忌。

    工作在村,一心当好“村干部”

    深入抵耳,我摆正位置,主动融入。在院坝里,同群众一起拉家常,按照大家的需求和想法,建设了一批惠民项目,争取资金安装了230盏路灯,新建了3个文化活动广场,新修了5.8公里产业路,新造了9个50立方米的蓄水池,争取了20万元资金改善人居环境。在火笼边,同群众一起摆龙门阵,根据大家的建议和意见,研究制定了“抵耳村群众自治饮水管理机制”,争取资金为36户特困群众提供大量生活物资,为8名贫困在校大学生联系资助单位或个人。在地埂上,同群众话发展,结合大家的意愿和实际,从省农科院引进了新品种樱桃进行科研试种,发展种植了精品水果杨梅50亩、枇杷20亩、特色蔬菜300亩。在战场中,同群众一起洒汗水,发动大家投工投劳,在庭院硬化、串户路硬化会战中,村里精壮力量大都外出务工,在决胜工作队带领下,妇女同胞、老人孩子齐上阵,搬水泥、推砂石、拌灰浆……我们一位50多岁轮战干部累到痛风复发,第一书记双肩因挑灰浆压出深深血痕,我和另外一个同志一下午卸了7吨水泥,回到村里在沙发上倒头就睡,那一次睡得很香很甜,梦里我上了战场,缴获了好多的“弹药”。两年来,我事事参合,真正将“驻村干部”干出了“村干部”的样子,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

    成长在村,初心担起“村发展”

    走进抵耳,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风情别致的小康房,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农家路,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经果林。抵耳喜人的变化,既是我茁壮成长的最佳见证,也是我践行初心的最好证明。驻村以来,我依托单位,广泛发动人脉,深入挖掘资源,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达530余万元,建成实施项目20多个。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进贵州大禹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鼓励农户将自有土地入股种植凉都红樱桃基地500亩;鼓励农户将自有土地入股六枝朝华农业科技公司种植茶叶基地850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争取乡村旅游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建设抵耳村扶贫游泳池及民俗餐馆;引导群众将特惠贷入股注册六枝特区浪哨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入股贫困户每户每年保守分红3000元。围绕乡村休闲旅游实现全村贫困群众产业链接100%全覆盖,为村集体积累资金36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

    回首这两年,抵耳于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辉煌舞台,是包容有度的母亲怀抱。过去两年,我们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如今胜利在望,我们翘首以盼!

     


    编辑: 侯冬琴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