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共筑小康梦
六枝特区牛场乡大箐村党支部书记 刘登松
大家好!我叫刘登松,是六枝特区牛场乡大箐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村干部,能站在这里发言,我万分激动,倍感荣幸,下面,我就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三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主动请缨,把军人的本色亮出来
2017年,在青藏高原当了12年兵的我,光荣退伍后,被安排到牛场乡林业站工作,本可每天坐坐办公室、过一下退伍后的轻松日子,但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且一直深爱农村工作的我,总觉得村里才是我干事创业的天地。我应该像在军队当大班长一样当个带头人,带领一班人马干出一番事业。
于是,我主动请缨到大箐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战场从军队转到了农村,身份从大班长变成了“领头雁”,尽管战场和身份发生了转变,但我内心深处永恒不变的是退伍不褪色的责任担当。我不是牛场人,但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深知,村里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要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必须要身先士卒的去战斗。到村工作后,我迅速转变角色,用在部队练就的军人体魄和马上就办的作风,第一个月,就走遍了全村395户1821人,摸清了每家每户的情况,同时,也让全村老百姓知道了我这个“兵支书”。
发展产业,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要实现稳定脱贫,抓产业发展是根本保障。大箐村地势偏远,是一个无道路、无产业、无村集体经济、无发展路子的“四无”贫困村。年年仅靠种玉米,广种薄收,村民越种越穷。但我们大箐村还能种啥?我们还会种啥?思前想后,经过多方调查,和村“两委”人员多次研讨后,提出“把村干部变老板、把老板变村干部、把农民变产业工人”“三个转变”的工作方法,通过组织找能人、能人引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思路,将素质优、会经营、懂管理的魔芋种植大户高启才聘为科技副主任,主抓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辣椒、魔芋又不是粮食,能卖钱吗?”为打消村民疑虑,我发动村支“两委”成员示范种植魔芋50亩、辣椒100亩,通过精耕细作,收成很好,每亩年收入9000多元,见赚了钱,乡亲们热情涨了起来,主动将多年种玉米的土地改种魔芋、辣椒、烤烟、车厘子、猕猴桃等经济作物。今年,大箐村种植了魔芋辣椒、猕猴桃、烤烟、车厘子等1600余亩,覆盖贫困户82户、流转土地110户,户均增收1500元,解决就近务工60户80人,户均增收12000元,解决了困难群众增收致富难题。
迎难而上,使攻坚的斗志强起来
“山高路遥”,对于大多数人,这就是一个成语,但是对于大箐村的村民来说,这就是生活的写照。之前的大箐村,村里没有水泥路,仅有一条4米宽的泥沙路通行,组与组、户与户之间全是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从小就吃尽交通不便之苦,我不能让村里人再吃这样的苦了。我带领村“两委”人员认真谋划,亲自测量,多方争取资源,修通了组组通公路8.07公里,产业路13.5公里,串户路8314米,终于解决交通不便难题,改变了全村交通状况。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群众也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到逐步信任我。
但天不遂人愿,2019年,妻子不幸患上了子宫癌,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我请了假陪妻子到贵阳医学院做手术,一边是病重的爱人、一边是贫困的群众,在省城陪护的我心急如焚,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妻子从麻药当中苏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事了,你抓紧回到大箐去吧,那里才是你的岗位。我含泪答应了妻子的要求回到了村里,而这是我请假的第5天。
看到我回来了,很多老百姓主动到村活动室询问妻子的手术情况,在村民大会上,村里的老党员牛熊哽咽地说:“刘书记是我们的好党员、好支书,他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带着我们脱贫致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还有什么脸面等、靠、要。”听完这句话,全村的群众都被感动了,脱贫的斗志被激发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在大箐村全体村干部、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村1000多名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大箐村顺利通过了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实现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虽然大箐村已脱贫,但我丝毫不敢懈怠、片刻不敢松劲。我将继续带领村支“两委”人员苦干实干加油干,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编辑: 侯冬琴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