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农村电商发展中,六枝特区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社会扶贫”、“互联网+特色产业”等“互联网+”模式,打破时空阻隔,实现供需对接,让远在深山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让农民稳增收,让农村有活力。
一大早,六枝新窑镇电商村中心的多名电商工人便忙活起来,各种农特产品打包、塑封装箱,一派繁忙景象。
白天接单备货,到了傍晚统一邮寄,贵州大山味里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丹介绍,从今年一月底至今,通过线上销售各类农特产品,销售额已达300多万元。“我们每天发出去的包裹大概在1000件左右,主要销售当地的农特产品,包括芋头、小黄姜、新鲜芥菜、蚕豆、豌豆等,主要销往江浙沪沿海地区等全国各地。”
新窑镇新窑村辖11个自然村、组,农业人口1185户4729人,耕地面积12000亩,产业发展较为单一,村民收入普遍偏低。2018年,六枝特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增加百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每天打包各类农产品,这个季节就是洋荷、刺梨、地萝卜、土豆等。”六枝特区新窑镇新窑村村民吴顺娣告诉记者,工作比较轻松,每个月做下来她能拿到2500至3000左右的工资。
为卖好家乡农产品,新窑镇电商村根据顾客需求,通过直播的方式,将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销售收入逐月增加。
网红主播杨丽说:“我们主要是通过抖音、快手、拼多多来直播,一天几个平台加起来,可能有600多单左右。”
截至目前,新窑镇新窑村电商产业在天猫、淘宝、拼多多等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39个,从事电商运营的业主5家,其中年网络零售额500万元以上的电商企业1家,年网络零售额300万元以上的电商企业1家。
贵州大山味里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丹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电商,尽最大努力帮助老百姓销售他们滞销的农产品。“把他们的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让他们有信心去种植农产品。”
目前,新窑镇电商村从业人员20余人,电商企业日均用工30余人次,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敖成权 龙艳兰(实习)
编辑:宜霖
执行监制:韩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