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枝特区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产业规模逐年提高。截至目前,全区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28家,共建成食用菌基地1866.5亩。
一大早,菇农李德祥就和大家一起在六枝特区大用农业园区贵州上善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基地里忙碌了起来,穿梭在大棚内,计算着几个月来种植食用菌的喜人成绩,李德祥喜上眉梢。“现在出菇一天,能产5000斤到5500斤左右,如果遇到不懂的,我可以请公司的技术部派人来帮我做技术指导。”李德祥说。
自2019年以来,贵州上善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基地+产业+扶贫”的模式,引导村民以承包方式加入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香菇种植。由于气候环境好,品质优良,公司全年收购菌菇,让不少菇农从中尝到了甜头。
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过程中,六枝特区聚焦“1234”工作思路,即围绕“黔菌”“黔菇”一个省级公共品牌,优化利益联结和产销对接两个机制,因地制宜选好适合本地发展的菌种、菌材、菌企三大要素,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带来的扶贫效益、产业效益、人才效益和生态效益四大效益,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在月亮河乡林场深处的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林下种植基地,一排排养菌架在林下有序地摆放着,一个个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猴头菇、香菇、榆黄菇等各类食用菌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采收新鲜的猴头菇、香菇、榆黄菇。当地利用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五不争”的特点,以“不砍树、不移树、种菇富”的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保护生态与增收的双赢。
说起这林下“摇钱树”,公司负责人陈太鸿滔滔不绝:“现在仅仅依托我们六枝特区上善和和我们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态化出菇的理念,扶贫效益、产业效益、人才效益和生态效益四大效益日渐显现,现在基本上已经呈现一定规模。”
在林下产业发展中,该公司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带来的扶贫效益、产业效益、人才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目前,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当地解决了15个稳定就业岗位,向21户贫困户免费发放菌棒50000多棒;并按照“基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三变”运作模式,带领村民一起做林下菌种植,统一组织工人、农户进行免费技术培训,统一保底收购菌菇,统一产品销售,一站式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月亮河乡花德村村民卢如周到了鸿霖山食用菌基地务工后,才真正享受到山林的馈赠,“我们在里面给他们摘菌子、采收菌子、除草这些,不管做什么东西都做,他一天给一百块钱,30天就3000块钱。”
一片林地,集中了农村的人力、土地资源,合作社的资金、技术、市场资源,产出了比传统经营模式高得多的效益。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新型的模式还走出六枝,在贵阳、黔西南等地进行推广。
目前,全区共有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28家,这28家经营主体正按照企业差异化发展,细化分工、强化协作、资源互补,推动全区食用菌产业全链条发展。
融媒体中心记者: 敖成权
编辑:宋宜霖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