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含,是六枝特区岩脚镇中心幼儿园教师,2013年7月我踏上了工作岗位。那时的我,憧憬着未来的美好,在教育道路上默默耕耘,希望自己能在三尺讲台种满桃李之花。
然而,精准扶贫任务来了。一开始,对扶贫任务,我忐忑、迷茫、害怕,身为一个外县人、一个小小的教师能帮助人家脱贫吗?我又该如何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进行走乡串户,寻找到我的帮扶对象?
还记得第一次到帮扶对象家开展帮扶工作时,我先和同事打摩托车到达帮扶对象所在的田坎村,找到村里的工作人员,了解帮扶对象的有关信息后,一路步行,辗转40分钟,终于来到了田坎村七组,寻找到了我所帮扶的农户秦红家的家庭住址。
通过交谈得知,秦叔过去还是这个组的小组长,秦叔属于四级肢残,干不了重活,平时只能跑点摩托车;老伴听力残疾,和她说话要很大声才能听得见;小儿子秦海军也身体残疾,只有二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在外务工。随后,秦叔热心地用他的摩托车带着我们陆续寻找到了我们的帮扶对象,还送我们到了镇上。
2019年初,秦叔的儿子秦小波给我打电话,说他想开个养鸡场,对于精准扶贫户有什么贷款方便些。我说特惠贷啊,特惠贷专门针对精准扶贫户的,是金融机构专门为农村贫困户提供的信贷产品,可以贷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除担保抵押,你到村里去填个申请单,他们会教你怎么填,怎么申请。几个月过后,秦小波和人合伙开了养鸡场,还在岩脚镇发展街开了个餐馆。每次从他店门口路过,他都会邀请我们进去小坐。看着秦小波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秦叔也是满心欢喜。秦叔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去哪里都方便”,言语之间表现出了对未来的向往。
家住田坎村小渡口五组的黄平,有三个孩子读书,两个读中学住校,黄平和妻子乔礼智外出务工多年,带着小儿子去温州读书,留下一个年迈下肢瘫痪的母亲独自在家。去小渡口时,我会给她母亲带点牛奶或其他饮料,老人家对我说道:“大儿子要接我去六枝住的,我住不惯,下肢不方便,他们都要上班,在那里住就是拖累他们。”我宽慰老人:“你一个人在这里他们也不放心,更何况你腿脚不方便,万一出了什么事他们会很担心。”
2018年大年三十,想着老人一个人在家,我心里很担忧,于是联系同事和我一起买了米和油,从水城赶到岩脚镇田坎村小渡口,为老人尽一点绵薄之力,老人泪眼婆娑地对我说:“国家政策好,你们也好。”我说:“你要是同意你大儿子接你去在就更好了,那样他们放心,你平时也有人可以说说话。”老人说道:“他们再来接我,我就去了。”多次的劝解终于说动了老人。哪怕整个假期在两个县区之间来回奔波,我的内心也是暖暖的。
今年年初,因为疫情原因,我时时注意着黄平夫妇的外出动向,经常给乔礼智打个电话或者发条微信,他们家只有黄平和他大女儿外出务工,乔礼智带着小儿子在家,于是便主动给他打了电话,我说道,只要学校开学,你去村小学人家都会给你报名的。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微信联系了我,他家小儿子上网课,但是一直没有书,看我能不能帮忙找找书,我询问了认识的小学老师,但他们的书都是按人数定的,没有多余的书。于是,我就在网上买了一套给他寄过去。她再三对我表示了感谢,我说到,别的我也不能帮你们什么,这点小事你不用放在心上,只要孩子好好学习,能帮助的我尽量帮。
来到家住田坎村十组仡佬寨的王洪全老人家,我了解到王洪全已经80岁高龄了,和妻子高雷芬是重组家庭,其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务工,把一岁多的孩子留下给二老带。王洪全老人对我说,他家得到低保全,还有危房改造,家里养猪养牛的还有相应的补助,王洪全老人身体不怎么好,一到冬天腿脚就痛,去医院买药都得到报销。知道这些后,我又及时向他宣传,等他孙子上幼儿园以后,国家还有一定的补助。老人高兴地说:“感谢共产党了,共产党对老百姓太好了!”
2018年大年三十那天,想着能让两位老人能过上一个温暖年,我特意给老人打电话问问他们穿多大的鞋,后来我买着两双棉鞋、米、油等物品,从水城来到田坎村,老人对我的到来无比欣喜,拿着那普通的鞋子对我说到:“太感谢你了,王老师,大年三十的你还跑,这鞋子太暖和了!”看到老人拿着那普通的鞋子开心的样子,我也感到无比满足。
是啊!正如王洪全老人说道,共产党好。共产党的政策温暖人心,当人民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希望时,人民生活怎能不幸福?怎能不达小康?
如今,我的帮扶农户纷纷实现了脱贫,通过我几年的真心帮扶,我看到了一项项扶贫政策给贫困群众带来的巨大希望。我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它还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希望和幸福的传递,使贫困群众在希望中找到方向,再通过正确的方向将希望变成现实,让勤劳的劳动人民幸福的收获小康的果实。
脱贫攻坚改变了千家万户的贫穷面貌,作为传递希望和幸福的一员,我能够借助扶贫政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加入到这场追梦小康的征途中,我感到十分荣幸。
讲述人:王含
编辑:李恒 宋宜霖
执行监制:何勇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