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和草原有个约定
2020-12-16 17:14:46 六枝融媒
  • 新闻背景:2018年5月,六枝特区委宣传部根据特区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下派驻村工作队到岩脚镇草原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驻村帮扶中,工作队队员牢记总书记到脱贫攻坚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练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的要求,扎根草原村,苦干实干加油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8f4fa6da355a4fa885d0f3ceae61cd73.jpg

    fa1550d16f4e44fd89d079a593c1b7a9.png

    和草原的缘份,仿佛是前世就注定了的约定。

    草原,是六枝特区岩脚镇的一个行政村,没有内蒙古大草原那样辽阔坦荡,也没有蓝天下成群的牛羊。但却满山满坝长着紫花苜蓿、皇竹草、玉米草。草,是草原的“绿色银行”,2000来头西西门塔尔,以草养命。草,是草原群众的“发展银行”,一开镰,群众的腰包就鼓起来。

    ef02ceb292574839a47cf9412d56e73d.png

    在乡愁的词典里,“贫困”是一个曾经让草原村民很纠结的词语。

    草原村,9个组636户2674人,贫困户206户952人。如何让206户952人“清零”脱贫奔小康,这是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目标。

    如何帮?怎么扶?

    第一步,必须要摸准“清零”对象,做到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对象准。这样,让扶贫对象摆脱贫困,我们才好对症下药。

    baf790c9b8fa496289b4b903996ca69b.jpg

    为扎实做好精准识别工作,驻村工作队与草原村委扑下身子全面开展“地毯式”精准大排查大筛查,深入细致了解群众“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全面细致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就医、上学、用水、用电、行路、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全面排查低保、五保、残疾人、困难户的实际情况;全面采集房前屋后、厕所、厨房、卧室等照片。

    白天顶着烈日走访摸排,晚上对排查存在的问题进行逐户分析研判,最终确定错评、错退、漏评、漏人、返贫、自然增减等人员名单。

    3586ddc871c5426f92451c311f8ffc14.jpg

    a3211442e93c44e5b97e2a56ec825224.png

    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草原,有那么一部分群众总是充满斗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苏九阳,苏家寨村民,一个很有思想的年青人,经历坎坷,2015年回乡创建养猪场。受当年猪价影响,但没打消他实现创业的梦想。

    陈兴学,菜子冲村村民,小组长,号召能力强,做牛贩子生意、干建筑工程,经验丰富,雄心勃勃想带领贫困户干一番事宜。

    ……

    05f6ba0f107c436c987e5ce1209ec883.jpg

    这些实干的村民,是草原的带富先锋,扶贫工作,他们发挥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于是,与他们深夜交心谈心,谈发展谈打算,成了我们工作的另一个篇章。

    驻村工作队全力以赴战贫困的同时,我们不忘宣传业务工作。驻村期间,工作队队员深入采访了岩脚镇岱瓮杨梅、养鹅、养猪等脱贫攻坚产业。分别在省、市主流媒体刊发《三座“银行”托起村民致富梦》《火焰山上看古镇:新城换新颜,历史巷陌韵悠悠》《草原村“地毯式”开展大排查工作》《懒汉贫困户变身村干部》等多篇典型新闻稿件,为脱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

    b66b48b0c06c41a9a10bfc64899aaa3e.jpg

    还邀请《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等多家省、市媒体对草原村种养殖业带动群众发展典型进行采访报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61948761aadd4c53b101c526f3ca8fbe.png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路上,草原村从未停止过奋进的脚步,基础并不薄弱,成效明显。

    2015年,草原村土生土长的老板喻汝星投资5000万元建成1个饲养肉牛236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养牛场通过构建“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拓宽群众致富路。

    7b63cd31dbe140b3b96c6a405d4cc56c.jpg

    养牛场流转土地和利用荒山闲置土地11000亩种牛草,仅种草一项,用工覆盖草原村周围的民乐、田坎、老卜底等村,养牛场建设当年就支付人工工资880万元;村民宋永学、杜小勇等瞄准商机,买农用车运送草料,月纯收入上万元;30多个村民在养牛场长期务工,每人每月工资2000至3000元,既学到了科学养牛技术,又实现了稳定增收。

    6e60c5cda77c48eca814e7c3a5a5ff24.png

    在养牛项目的带动下,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种植养殖意愿强烈,村党委主动协调“特惠贷”给村民发展种养殖业。目前,周边村寨肉牛散养户100多户,生猪散养户260多户。

    在草原,发展产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攻坚抓手,基础设施则是草原脱贫攻坚的加速器。

    af6d38a5b7024f399386b09f3516b060.png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野间,一条条新修的通组水泥路格外显眼,蜿蜒伸向山里人家。草原村9个村民组“组组通”全覆盖。

    张家冲、对门寨、菜籽冲等村寨,两三条加密型的通组路串联,让村民出行更加便捷。

    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村民马不停蹄地奔跑,跑出了加速度,跑出了美丽乡村。

    8cccf511ce3649c981ad3d71fdf4f7de.jpg

    eddf858f7e67438ea8dbdf74aa15f46a.png

    脱贫攻坚中,村民产业发展了,道路通畅了,群众住上新房子了,但人居环境卫生却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驻村期间,工作队在草原村创新开展“五比五提升”主题活动,提升草原人居环境,助力脱贫攻坚。

    39141eb550164b4ea79646a1bb973af7.jpg

    活动中,采取召开院坝会、家庭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三新一清洁”政策,引导群众搞好人居环境卫生。形成了户与户比、组与组比的良性竞争态势。

    村委还从村集体经济中抽出部分资金购买绿化树和花草,对通组公路沿线、公共场所、村民的庭院等进行绿化、美化,让村民过上舒坦的生活。

    e2159f061a1a4ac48e803c4ac2c61b1d.jpg

    张家冲村民陈兴连曾经是个“懒汉”,每月就想领国家下发的补助资金过日子,家里乱成一团。按照陈兴连的说法:“这里是我家,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五比五提升”活动的开展,驻村工作队与村委工作人员给他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看到邻居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陈兴连的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开始自觉维护家环境卫生。看到哪家门口堆放杂物,或是随地乱扔垃圾,他还会主动劝说。

    0b0532cc2cf34a97baee4a61807164c7.png

    前来村民陈朝芬的养猪场购买肥猪的商贩,都说草原村山清水秀,到处干干净净。作为土生土长的草原村人,陈朝芬听后特别自豪和开心。

    如今的草原村,村庄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民居白墙灰线,庭院一尘不染;桔杆、柴草等杂物堆放有序;水沟里看不见塑料瓶和废弃物、污水;圈舍周围闻不到异味;灶台收拾得干净爽朗,碗筷和调味物摆放有序;被子衣物拆叠整齐,摆放规整。

    e89ed0dde7884096b6141090624c58cf.jpg

    bf30f1f3e5064add92ab4801bce02b45.png

    在草原,我帮扶的贫困户很乐意地认我做亲戚,隔三差五不去串门,谈心,就感觉心里像是欠下了一笔债。

    田应明,本是幸福的6口之家,前些年,儿子外出打工不幸遭遇车祸,留下2岁的孩子和大脑有点问题的媳妇。后来,媳妇嫁到隔壁寨子,田哥和嫂子带着孙子、外甥居住。因为唯一的儿子离去,夫妻俩心里的结一直解不开,嫂子时常以泪洗面。

    d875b89875714d70ab41595f1d417e51.jpg

    田哥会做泥水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经过草原村,他在工地上打工。嫂子种些包谷、菜籽,喂猪养鸡,每年的收入不少,家庭并不是太老火。

    对他家的帮扶,我更多的是解开他心上的结。

    对门寨刘兴奎老人,中共党员,60多岁,当过村民小组长,一家3口。大儿子40多岁,至今未娶,在岩脚镇境内跑摩托车载客挣钱,供一家人的开销。老伴是个病坨坨,常年药不断,上不了坡下不了地,在家做些家务活。

    623cd7811b3c413f92d232863f927b8e.jpg

    第一次走访,我发现老刘一家没有电视机,天一黑,就关门睡觉,或是串门摆白。我想办法给他家解决了一台电视机,老人说,自从有了电视机,他们每晚都要看电视剧到三更半夜。

    老刘放牛、种地,种包谷、栽油菜,年收入不是太高。为了增加他家的人均收入,我在草原村蚯蚓养殖基地为老刘找了份养殖蚯蚓的临时工,老人感激不尽。

    2fafd53a02f74ae7bc1ce67963fa563b.jpg

    菜籽冲严云珍老人,老伴去世多年,她一人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房里。村里面给她安全住房指标,拆平了她的木支架老房,在老房屋基地上建新水泥平房,她的小儿子陈兴学负责修建。

    搬家那天,老人把我给她的电视机搬进新房,满是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d4e7f499997849fea150a6c3c20c2a84.jpg

    bb5a6d2758c44d4cac1d51d6bd2da94b.png

    驻村,生活并不都是枯燥和寂寞,同样有诗和远方。

    驻村草原的日子,租住的房东举家外出打工,院子里有个废弃的花池。邻居老陈送来辣椒、西红柿、茄子、葱子苗,还抓了一把四季豆种子给我们,我们利用花池建起了微菜园里。下班刨刨土、浇浇水,经过精心打理,虽然蔬菜都挤在一块,但却长势良好,采摘的时候,心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72bb369f33b3447d9d6ed58db6f653b0.jpg

    微菜园的旁边,我们将黄豆埋在土里,浇上山泉水,两三天过后就发了芽,刨开泥土,齐刷刷的豆芽露出嫩嘟嘟的身子,轻轻拔起,或炒或煮汤,脆生生的爽口。

    草原的夏天,遍地的青油菜是个长在心上的好东西。进入头年撒菜过菜籽的田间地头,准能扯到满把嫩油油的青油菜秧。晴朗的日子下村,顺便扯一塑料袋带回来,一淘一洗一煮一入桶,第二天便有了撵饭的豆汤混酸菜醮煳辣椒水,很是撵饭。

    54c9e04bf845439f996381cecac59f1b.jpg

    在草原,遍地的野菜、野果是我们的最爱。因为经不起嫩油油的野菜诱惑,即使是三伏天,我们也采蒿蒿菜、小黄芹、花花菜醮火锅。入口生香,美美地享用。

    5b03b4ae8dd34a9499ade47dbb02ffc4.jpg

    草原的山坡上,野果的味道,总是撩拔着味蕾。路边、山上、田埂上的栽秧果、刺梨、白泡、刺莓,在枝头或者藤蔓上一串串、一吊吊地抛头露面。见到,就想摘一把塞进嘴里,然后眯着眼慢慢咀嚼,慢慢品味。

    b5d02d29f7644bfaa5c611e9f5433996.jpg

    4b4d232bc77e488cb43f339fb26c2323.png

    一山一水总关情,一草一木皆美景。

    草原驻村期间,在爬山涉水开展工作时,草原的山山水水总是不自觉地进入视野,也总是充满魅惑,让人魂牵梦绕。

    在草原,田野、天河、远山、白云、镜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组构在一起,咋看都是画、都是诗。

    a5d5b726f21d4fdc8afc6b0a9dd6fba9.png

    草原有河,在天上奔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途经草原,在群山之间架起一座蜿蜒横跨的天桥。天河,是草原的地标。村庄抬头仰望天河的模样,满脸都是和谐。

    草原有山,在阳光下铺展。湛蓝的天空上,云朵像静止了一般贴在天幕上。当一缕缕阳光穿透云层,毫不保留地倾泻下来,温情地挥洒于远山之上。唯美阳光,让草原的山水宛若人间仙境,总会让人心情愉悦。

    f7bb83508bfe4978aef903f99097a2a5.jpg

    草原有水,在阳光下荡漾,揉碎远山。村寨、禾田、远山,所有的一切都浸润在柔水之中。置身其间,胜景也好,空灵也罢,浮躁的心境瞬间便有了豪迈。在草原,阿珠湖在心上荡漾。河湾里,阳光洒满湖面,船只,白云,远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节奏里轻摇慢晃。

    草原的山与山之间,和谐地形成小坝的水田。苏家寨、抵嘎、大田边,都有绿汪汪的水田,田畦倒影着村寨、山体和鸡鸣狗吠。绿意盈盈的田畦写满诗篇,此景恰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入夜,蛙鸣在田间此起彼伏,山村宁静的夜变得热闹。

    f4a3bcef5f63456287e6adfaa54cbd84.jpg

    进入夏天,草原的紫花苜蓿婀娜多姿,花海泛浪,在田间地头翻开了浪漫的诗笺。草原人把紫花苜蓿种在心上,早出晚归,种草,割草。

    夏夜的草原,无论星光灿烂,夏虫低吟浅唱,还是雨水连棉,一切都是幸福的所在。青蛙,在田野拼命捣鼓;天河,在天上奔流;村民,在公共院坝上,就着朦胧的月光闲聊、摆白。

    d77423d0e3b24b06aa3cb1eda1c49958.jpg

    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心在,梦在,远方也会在。

    在草原驻村帮扶,这是脱贫攻坚给我们的考卷。我们已将这份考卷满意地答好,并递交给了草原的百姓。


    作者:何勇 孙燕潞


    编辑:代艳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