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结合大数据算法,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领域的进一步融合,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改变着全球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模式。与此同时,“互联网+文艺”的深度融合为文艺评论带来了新的评论力量和发展空间,正在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网络文艺评论生态和格局。
与此同时,大数据算法与新型传播机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算法操纵、信息聚合平台的价值观紊乱,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形塑,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引领力。大数据算法技术的工具理性跃然于价值理性之上,一些非理性的思潮、煽动性的言论、片面性的信息以碎片化、互动化和场景化的形式向青少年用户群体传播,对道德培育、社会共识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甚至给整个社会发展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一些信息聚合平台以所谓的数据画像与算法运用,不断向用户推荐其关注过的相似内容,其中不乏低级趣味、庸俗,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还有一些为了提升流量,获取最大程度的关注,会进行人工推荐,主动推荐“博眼球”、打“擦边球”的信息。
大数据算法为文艺评论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最值得担忧的是其背后的伦理和价值观。“在一个媒体和代码无处不在的社会,权力越来越存在于算法之中。”出于商业机密等因素,平台运营方往往不会将自己的算法机制公开。平台的多样性造就了评论自由随意的现实,主流文艺评论营造的良好文艺舆论氛围和健康的文艺生态受到极大冲击。大数据和算法削弱了传统把关人的功能,“自动化判断”被赋予更强烈的所谓的“客观性”。专业文艺评论的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所谓“客观性”的影响。
算法推送的技术逻辑遮蔽其推荐内容的价值逻辑,这对文艺评论效果产生了诸多影响,使得受众的喜好固化、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也加剧了社群分化和价值观极化。例如,为了获得关注,通过控评、买热搜等方式博取眼球,置顶评论,实现文艺评论的“垄断”。观众长期浸染在娱乐热搜和庸俗评论的算法推送中,必将对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造成不同程度的消解,倒逼网络文化走向审美滑坡。算法对于文艺作品的“介入”也有迹可循,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局面,影响主流价值的传播。信息的圈层化传播的“过滤气泡”和“回声室效应”使得“圈子”文化异化,群体的立场先行。文艺作品一味地通过大数据算法来编织“皇帝的新衣”,不仅将会使文艺创作陷入简单粗暴的重复甚至倒退的困境,而且将牵引观众在“娱乐至上”的歧途中陷入钳制自主思想的泥淖。
“一切社会的现象都是人性的现象。”在大数据算法流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人机博弈中,也始终要把人文观照放在首位。作为人工智能的内核,不同算法实则暗含着不一样的价值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算法本身应该是中立的,然而现实中所谓“算法中立”不过是人们对新技术的一种理想化、乌托邦式的想象。算法本身不具备人类所拥有的“经验性常识”,也不具备足够的自主决策能力,因此,需要专业文艺评论家的辅助决策或是算法工程师编写出更科学的程序,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算法的逻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摒弃庸俗媚俗,发挥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用优秀的文艺评论重塑用户美感体验。
在文艺评论领域,面对算法的局限,既需要社会公众主动地提高媒介素养,也需要文艺评论工作者秉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守社会主义精神高地,用职业道德精神去引导算法的逻辑。同时,协调好“网感”与“美感”,与时俱进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此外,还需要各类传播的责任主体承担更多的责任,为算法制定行业准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升网络文艺评论的思想道德、认知意义、审美价值,推动文艺创作和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让算法更好地帮助文艺评论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王薇 尚伦静(实习)
值班主任:孙燕潞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