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时,要求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2022年,《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出台,赋予贵州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为贵州发展带来了重大红利,注入了强大动力。
抢抓历史新机遇,贵州用好用足中央支持政策,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系统谋、大胆改、务实干,大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出一条符合贵州特点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系统谋: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人正在认真作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旷光彪摄
10月10日,在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里,数十名工人正在对十辆大专快线客车进行安装,预计在本月底完成交付。
“我们第四季度订单已落地近500台,其余意向订单正在积极争取中,预计全年产值不低于20亿元。”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洪达说。
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全省上下抢抓新机遇,加快将党中央重大政策机遇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9月28日,位于铜仁市的贵州大龙2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园项目开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纳税总额不低于10亿元,解决就业700余人。
在贵安新区,宁德时代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即将建成投产。
在黔北地区,“渝气入黔”通道连接四川、重庆多个天然气气源点,为实现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的“川气入黔”奠定了基础、打开了通道。
……
贵州提出,将持续聚焦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农业大发展、旅游大提质,坚持调整结构与转变方式并举、转型升级与动能转换并举、增量扩面与提质增效并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持续抓好十大工业产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牢牢抓住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酱香白酒、数字经济等“风口”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迈向中高端、产品结构从初级迈向中高级。
多彩贵州大地上,“四新”“四化”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开。
大胆改: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来贵州投资,来对了!”随着贵州持续做优“贵人服务”品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越来越多外来投资者发出这样感叹。
仅3个月,位于纳雍经济开发区的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今年1月,晶煌制衣公司签约入驻纳雍后,由纳雍县多个部门和29个街道办事处共同组成工作组,保障企业每阶段的发展需求。
不仅是营商环境,贵州不断深化改革,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在龙里县,推进经开区管委会去行政化,整合职能职责,统一由贵州兴园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实体化经营管理。
“龙里县用市场化手段撬动招商,实现政府主导招商与市场化招商的双轮驱动,赋予招商工作更大活力、更高效率、更强专业能力。”贵州兴园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招商引资部副经理刘朋瓒说,龙里县今年以来新签约项目共47个,总投资288.78亿元。
同时,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改革走深走实,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贵州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努力拓展“一纵两横三角”开放新格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9月29日,深圳蛇口、妈湾、赤湾贵阳内陆港挂牌,贵阳国际陆港正式成为招商港口深西港区的内陆港。这将进一步提升港口整体竞争力,为稳定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贵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物流保障。
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数据足以证明我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十大工业产业均突破千亿元大关;茶叶、辣椒、刺梨、蓝莓、李子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00万户、翻了近2番,在全国上升8位,市场主体注册资本突破9万亿元,累计引进500强企业235家。
务实干:高质量发展动力足气象新
10月10日一早,黔西市大关镇银河村村民就来到红托竹荪种植基地有序开展竹荪采收。今年,银河村华明专业合作社与贵州绿箐红托竹荪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发展红托竹荪产业,累计种植红托竹荪10万棒。
银河村曾是贫困村,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村“两委”的带动下,先后发展了巨菌草、辣椒、羊肚菌、红托竹荪、青贮玉米种植等产业,有效带动在家村民就业增收。
对村民洪光会来说,由于身患疾病无法外出务工,发展红托竹荪产业,家门口就业的他收入得到了实实在在提升,仅合作社务工就实现增收1.2万余元。目前,银河村通过发展红托竹荪种植累计吸纳就业1500余人次,发放劳动务工费用近15万元。
“红托竹荪市场价值高、销路好,而且能够带动大量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确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银河村党支部书记郝守丽说。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从民生福祉来看,2021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2.1倍、2.7倍,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此外,就业门路越来越宽,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安全保障越来越有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面对国发〔2022〕2号等中央支持政策,全省上下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抢抓机遇干、善作善成干、开拓创新干、团结一心干,将重大政策机遇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从大数据发展来看,着力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数字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全国第一。
从生态文明建设来看,贵州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切实处理好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
……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省各地将继续铆足干劲、砥砺前行,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上干出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党代表同期声
袁琴:让居民幸福指数不断“升级”
“服务好社区居民,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党的二十大代表、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琴说。从事社区工作以来,她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百姓期盼抓在手上,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她更关注的是基层治理、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在社区发展,还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把目光投向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立足于居民的需求和诉求去开展好服务工作。我们要沿着这个方向,一步步走下去。”袁琴说。
基层党务工作者,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百姓。作为一名社区党总支书记,倾听百姓声音,为群众解忧是袁琴平日最重要的工作。在袁琴看来,从事社区工作,要用脚步丈量社区,做到群众的呼声出现在哪里,社区治理的“绣花针”就落在哪里,织密社区治理这张网,作为穿针引线之人,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全心全意为社区群众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会议期间,我会聚精会神参会,把辖区党员群众的呼声带到会上,会后我也会第一时间把会议精神传达给社区广大群众,做辖区居民忠实的守护者。”袁琴说。
数读
▲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00万户,市场主体注册资本突破9万亿元,累计引进500强企业235家。
▲如今,全球1/4以上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1/7以上的吉他,全国1/3以上的中高端钢丝绳、4/5的湿法净化磷酸、1/4的高品质磷肥在贵州生产。
▲“西电东送”送电量累计超4000亿千瓦时。
基层典型
盘江天能公司:“乌金”变“绿金”
10月9日,走进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能公司),大型化工装置整齐排列、道路宽敞、生产厂区清洁有序,让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天能公司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通过“循环经济产业链”将煤炭“吃干榨净”,使“乌金”变“绿金”,实现了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原煤分级分质后,高质煤用作公司现代煤化工生产原料,低质煤用于盘江电投发电分公司清洁高效电力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副产物都能使用干净。”天能公司总经理刘毅介绍,200万吨/年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一方面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另一方面又延伸了产业链,使产品从单一的煤炭变为低碳能源液化天然气、零碳能源氢气、高端医药和材料等化工产品的原料,实现了煤炭清洁高效循环综合利用。
如今,天能公司借助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余热回收转换为中压蒸汽用于发电,副产焦炉煤气经净化可回收生产煤焦油、粗苯、硫酸铵、液氨等,粗苯、净焦炉煤气分别作为苯加氢装置、液化天然气装置的生产原料,产品延伸至20余种。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煤炭利用率、降低排放的过程中,循环经济产业链还实现了降本增效。刘毅介绍,余热回收用于发电一年可发电量约3.2亿度,基本满足公司生产用电需要,焦炉煤气生产天然气后的富氢气体还可以用于发电机组锅炉点火、稳燃、助燃,每年可为盘江电投发电分公司节约点火及助燃燃油约600吨。废水经过处理可达到新鲜水指标要求,用作生产补充用水,不仅实现了废水零排放,每年还可节约新鲜水84万立方米。
循环经济产业链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绿色环保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链延伸、创造了经济价值。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产值51.4亿元。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王薇 尚伦静(实习)
值班主任:孙燕潞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