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百里画廊青山如黛,碧水长流。不远处的鸭池河大桥横跨两岸,雄伟壮阔。
化屋村又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个峭壁环绕的小山村,地处偏远,曾是深度贫困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通村公路串起致富希望,旅游产业惠泽父老乡亲……化屋村一举摘掉了“贫困帽”,2017年脱贫出列,2021年化屋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4元。
2022年6月30日,在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村民喜分半年产业红利。史开心 摄
护绿,颜值气质“双提升”
深秋的化屋村,茂密植被绿意盎然,东风湖水碧波荡漾,犹如一幅灵动怡然的水墨山水画卷。
“化屋村的好生态,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新仁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李兴鸿回忆,20世纪80年代,因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化屋村经济落后,百姓生活困苦。为了生计,村民遍地开荒向山要粮,让本就破碎的土地开始向石漠化发展。更糟糕的是,村民滥捕乱伐,东风湖一度拉响水生态环境“警报”。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屋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通过山地增绿等措施加快生态修复。大力开展网箱养殖清理工作,2018年全村32个网箱全部拆除完毕,12户渔民转产上岸,转产率100%。
同时,该村借力国家扶贫政策,陆续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山门打开了,眼界开阔了。发展理念得到转变,生态意识快速提升。村民们齐心协力参与生态环境修复,随着大鹏展翅、天竹奇峰、天鹅戏水、狮身人面、水西坐佛、水西姑娘等众多各具特色的标志性崖壁景观,相继在东风湖两岸展现风姿,奇山秀石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化屋村越发秀美。
解决了生态“治理”的问题,化屋村又将目光放在了“护理”上。
“我们村建成的123个污水处理设施已投入使用,可以对污水进行全面收集处理和利用,有效提升了化屋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新仁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告诉记者。
为切实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化屋将全村生活垃圾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市)处理”的模式进行高效处置;安排2名湖面清洁员负责东风湖面的保洁工作;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沿湖和村庄垃圾清理工作……今日之化屋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发展,“旅游饭”越吃越香
走进苗绣车间,绣品琳琅满目,绣娘们埋头飞针走线,苗绣致富带头人杨文丽忙碌地处理着订单。
2017年杨文丽返乡创业,凭借一台二手缝纫机开始苗绣事业;2018年,注册成立文丽刺绣民族店;2021年,创建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带领20多名绣娘实现了稳定就业增收。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勉励大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杨文丽铆足干劲发展苗绣事业:“苗绣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我打算引进更多设计专业人才,带领苗绣走出大山,走得更好更远。”
化屋村苗绣的好前景离不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则离不开道路的建设。
20年前村民出山,走水路坐船,浪大船抖费用贵,因此生活捉襟见肘的村民大多数选择山路。但山路崎岖陡峭,需要穿过凶险的“手扒岩”,一不小心就会命殒山崖。
回忆起翻山越岭的岁月,化屋村委会副主任杨国美至今仍心有余悸:“那些年,我们只有翻越‘手扒岩’才能到达乡里的学校,每次出门父母总是提心吊胆。”
转机出现在2004年。这一年,民建中央将黔西列为重点帮扶县,大力实施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化屋村通村路建成;2017年,通组路修到了家门口;2021年12月,新仁乡至化屋村的旅游公路建成通车。
一路通,百业兴。化屋村旅游产业风生水起——农家乐、农家旅馆、烙锅店如雨后春笋般开张,田坝黄粑厂、化屋黄粑厂建成投产,苗族蜡染刺绣产业发展壮大,由村党支部领办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社引领产业多点开花,蓬勃发展。
2021年以来,全村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
善治,托举民生“三感”
“多亏村里的有序治理,让我们安心发展生产。”2021年,赵玉学夫妇回到村里创业,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黄粑作坊,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生意一直不错。今年9月、10月,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但对经营影响不大,这让赵玉学不由得感叹。
“乡村治”方能“天下安”。“乡村治理最终能否达到目标,关键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认不认可。”化屋村驻村第一书记常开林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化屋村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实现村民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村民满意度、安全感大幅度上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化屋村恬静美好的生活图景,是5G数字乡村平台和综治中心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去年,化屋村建成5G数字乡村平台和综治中心,全天候辅助开展人居环境、水质数据、地质灾害、旅游秩序、设施设备管护等监测预警,为人居环境整治、水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排查、旅游秩序维护、基础设施管护、乱搭乱建治理等提供第一手信息,为化屋村走向善治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该村还开通“数字化屋”微信公众号,探索群众积分线上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公开、政策宣传、村规民约积分、“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线上运行。“我们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上及时发布信息,同时也为村民增加了咨询渠道。”驻村干部艾星表示。
化屋村还在乡村治理中注入“温暖的力量”。高效运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联户长与村民心贴心、面对面,让沟通更有效;成立村级调解委员会,吸纳“五老”人员成为调解员,让矛盾纠纷调解更顺畅;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志愿服务律师适时到村开展服务,促进村民知法懂法守法。
“数治”与“人治”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乡村治理的智慧化、精准化,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振兴强大动能。
情景再现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来到化屋村,看望苗族乡亲,走进扶贫车间,与村民们亲切交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据新华社电)
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
化屋村村民杨香连: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调研。1年多来,我们村道路、产业、生态环境均有了很大改变。期盼总书记再来化屋村。
新修的新仁至化屋段旅游公路,让原本40分钟的车程缩减了一半;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让家家户户的房屋都焕然一新、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苗绣、黄粑、小黄姜成为村里的致富产业;东风湖的水越来越清亮,环境也越来越美了。
今后,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下更大功夫建设好家乡,保护好生态环境,传承好民族文化,让更多游客体验到化屋村的优美生态、民族文化、特色美食。
人物故事
绣娘杨文丽:传统苗绣“现代范”民族文化出深山
“哒哒哒哒……”10月10日,杨文丽的化屋苗绣车间里,随着工人们脚踩刺绣机,针线在指缝间穿插,一件件精美的苗族手工服饰逐渐成形。
“受疫情影响,我们昨天才开始复工。为了能按时完成订单,大家都在加紧赶工。”杨文丽说。
27岁的杨文丽是化屋村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在民族文化的熏陶和父辈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开始学习苗绣和蜡染。
2017年,外出打工多年的杨文丽,带着在外学到的刺绣新技术和一台二手刺绣机返乡创业,办起家庭作坊。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苗绣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每次回想起总书记到来的情景,总会心潮澎湃,备受鼓舞。”杨文丽说,如今的苗绣产品已从最初单一的绣片往香包、西装衬衫、绣服、文创产品等多元化发展。
杨文丽成立蜡染刺绣公司,组织平面设计师、服装设计师、裁剪师组建起专业设计团队,专门研发特色苗绣文创产品,在新与旧、传统与创新之间探索一条特色苗绣文创产品的发展之路。
销售覆盖全国各地,苗绣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化屋村20多名绣娘实现稳定就业增收。“我们非常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给了我们发展的信心和方向。现在返乡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我们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传承发展好民族的技艺,将化屋村的苗绣发扬光大。”杨文丽说。
2022年4月13日,在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村民正采摘樱桃。史开心 摄
记者手记
在化屋村采访,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村民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对家乡的满满自豪感。他们的自豪和笑容,源于“悬崖村”变成了旅游村,源于宽敞畅通的道路替代了险象环生的“手扒岩”,源于遍地开花的产业鼓起的“钱袋子”和家门口就业带来的安稳与踏实。
变化的背后是化屋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屋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昔日贫瘠的“山坳坳”变成了人人向往的“金窝窝”,“望山兴叹”“见水摇头”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迈步新征程,化屋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尚伦静(实习)
值班主任:孙燕潞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