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融媒】二十大时光 | 湄潭:奋力建设贵州最美乡村
2022-10-17 18:17:30
  • 湄江之畔,一片厚重灵动的土地。

      

    这里既有云贵高原的厚重,又有江南水乡的灵动,独特的风物成就了“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美誉。

      

    这里文化厚重,红色文化、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交相辉映。

      

    2681adf621e34943b1cf93b4fb80bf69.jpg

    永兴镇茅坝坝区优质稻基地。(李杰 摄)


    这里崇德尚义,涌现出时代楷模杜富国、全国最美乡村医生雍元书、全国抗疫先进个人杜富佳等先进模范。

      

    这里是一方人文的厚土、改革的热土、创业的沃土、生活的乐土。

      

    近年来,湄潭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立足资源禀赋,城乡统筹发展,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奋力建设“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贵州最美乡村,在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推进改革试验、人才队伍建设上作示范,努力在全国比高低、在全省当样板。

      

    生态美环境优

      

    漫步在被誉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封面”的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山上茶园与森林镶嵌,山下竹园与湖水辉映,优雅自然的廊桥水榭景观,黔北民居依山环湖而建,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自然和谐而又不失灵动的美丽乡村画卷。

      

    有着“云贵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森林覆盖率达66.1%。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和谐发展。在湄潭,“生态之美”已融入宜居建设之中。

    aae8fcb50a3744caad790c3121fcff7b.jpg

    田家沟农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瞿欣含 摄)


    塑造美丽乡村之“形”,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湄潭结合实际,坚决落实“为农民而建”的理念,以示范试点为引领,统筹规划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文化传承等建设项目,持续展现生态特色宜居乡村风貌。按照“农民建房进寨子、企业建厂进园区”的思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突出规划先行,推进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全覆盖,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将村庄规划纳入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并按规划建设实施,完成568个农村居民点村庄规划编制。

      

    突出建管并重,推进村庄建设“七改一增两处理”和黔北民居“七要素”全覆盖,全面启动并实施了《湄潭县农村村民建房“六项制度”》,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16个,不断增强美丽乡村颜值。从第一栋黔北民居落成到10万栋黔北民居星罗棋布,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坊,“七大元素”合为一体,湄潭的乡村风貌,看着就是美的享受。

      

    湄潭先后荣获“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县”“国家生态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十佳宜居县”“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殊荣。2017年,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湄潭召开。2021年,湄潭县成为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全国现代化农村电网示范创建县”,湄潭27°茶海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2021年初,湄潭成为全省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同年11月10日在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湄潭经验”在全省推广。

      

    生产美产业强


    走进湄潭,一片片茶园铺陈在山野之间,置身其中,茶香茶韵扑面而来,宛若世外桃源。

      

    湄潭立足资源禀赋,坚持茶业首位产业、战略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不动摇,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一体”五大工程,奋力跑出了茶产业发展“加速度”,向世人奉献一杯“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的“四有好茶”。60万亩优质生态茶园托起了数十万湄潭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成就了“贵州最美乡村”的响亮品牌。2020年,湄潭县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十三五茶产业发展十强县”榜首。2021年,湄潭县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并获评2021年度“三茶统筹”先行县域。202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7.98万吨,产值67.43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67.09亿元。

      

    在夯实茶业首位产业的基础上,湄潭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特色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融合。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建设“三区一地”,规划打造了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年保持10%以上增长。农村产业发展深入推进,茶叶、优质稻、辣椒、畜牧、蔬菜等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巩固发展60万亩茶叶、20万亩优质稻、22万亩辣椒、22.5万亩林下经济、4.5万亩优质烤烟等优势特色产业。先后获评“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中国茶业扶贫示范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7330729a0cad4d65883a510ddfc62dfc.jpg

    茶香弥漫的湄潭县城。(卢现艺 摄)


    立足产业、区位、文化等特色优势,湄潭坚持市场导向,突出质量效益,全面唱响“中国茶海·休闲湄潭”品牌,推动天下第一壶、乾艺梅园等景区提质增效,全力做大做强本土旅行社、酒店、茶庄、酒庄和民宿。大力实施旅游业态升级行动,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优势,培育升级“旅游+夜经济”“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演艺”“旅游+康养”业态,获评“全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2021年接待游客55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8亿元。

      

    生活美百姓富


    行走在湄潭乡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让群众尽享生活之美,产业的加速崛起,更富了群众的口袋。2021年,湄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95元。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不再是一句口号,更是发自心底的期盼。

      

    乡村之美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持续深化“自治、德治、法治”融合推进乡风文明,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湄潭探索出“寨管家”管护模式,更是深入人心,即立足自然村寨划定1112个寨子,构建“3+N”(即1名镇级指导员、1名村级包保员、1名寨长,N名保洁员、管水员、护路员、安全员、护林员、法治宣传员等“管事员”)工作机制,以乡贤寨老为基础推选“寨管家”5438名,并推进“多员合一”,整合村民组长报酬及农村公益性岗位政策资金作为保障,切实将脱贫攻坚期间修建的基础设施管起来、将推进乡村振兴的文明乡风树起来,构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层治理模式。寨管家的设立,让以前“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全”的乡村治理痛点,转变为群众的大事、小事、烦心事都能帮助解决。

    a5f905d0107b42aea00d598ffde8a2d4.jpg

    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瞿欣含 摄)


    推进“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红白理事会”,立足“寨管家”组建红白喜事志愿服务队1112个,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全面推行红白喜事备案、“红黑”榜等机制,全面提倡“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农村滥办酒席、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明显改善。

      

    12137d007fbd4bc3a5534917126d5372.jpg

    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瞿欣含 摄)


    开展文明示范创建。常态化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示范评选,持续弘扬传统美德、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良好家风,创建全国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村镇4个,全国“最美家庭”4户;积极开展法治示范创建,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景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持续提升群众法律素养,累计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13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7个。通过这一系列治理衔接上的强化,提升了农村“三治”融合水平,有效增强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乡村的自主能力。

      

    湄潭还深入实施“双培养”工程,抓好“人才”这个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培育发展村级领军人才、后备干部、农村实用人才,持续拓展人才渠道,努力让乡村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干得成事。

      

    一路艰辛、一路收获。如今,一个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绿树环绕的村寨分布在湄潭的15个镇(街),涌现出田家沟、七彩部落、偏岩塘、细沙等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国家卫生县城”等一块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强改革增活力


    发展出题,改革求解,试验探路。湄潭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村改革,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示范样板,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4年,湄潭县利用承担国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验课题的契机,在1987年就成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曾取得“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均衡减负、户户减负”等重大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先后研究制定出台了十多项试验文件。

      

    2015年2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湄潭又承接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同年8月27日,湄潭敲响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第一锤”,探索形成的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四确五定”改革成果取得成功,推动120个村(居)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44万多农民入股成为股东。2016年9月,“四确五定”被农业部作为典型案例刊发推广,同年12月,被中发〔2016〕36号文件吸纳。2021年10月,湄潭颁发了全省首份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回乡”有偿使用宅基地批准书。

      

    2022年1月,新国发2号文件继续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专门提出推进湄潭等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意见,为湄潭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改革添活力,发展有后劲。湄潭从首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到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活了农地,再到探索“人、地、钱”要素保障,推动实现乡村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美好图景。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湄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扣“建设贵州最美乡村”这一中心任务,加快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工业示范区、遵义都市圈准中心城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中国乡村休闲游首选地,奋力谱写茶海湄潭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王薇

    值班主任:孙燕潞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