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融媒】梭戛生态博物馆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023-01-02 15:31:00 六枝融媒
  • 1998年,贵州六盘水市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20多年来,这座由高兴村等当地12个村落组成的生态博物馆,突破了藏品和建筑的局限,保护了当地自然风貌、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路径。

    eaa57c333ec3437885a96747fcc2fe16.jpg

    一栋低矮木屋,两侧是厨房、卧室,中间的厅堂最是宽敞,一台织布机摆放在正中,外加一个竹篓、几把塑料凳。每天饭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高兴村村民熊绍珍都要在这织会儿布,77岁的她还特意给自己备了副老花镜。只见她脚踩踏板,手拿梭子,不一会儿,细密的麻线便交织成布。

    多个村落组成生态博物馆,保护当地自然风貌、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

    6b87a85ef60a4840b9d853b9448fbd94.jpg

    为了保护、延续当地原生态特色,1998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博物馆由高兴村等12个村落组成。“与传统博物馆不同,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展示的不仅是藏品。”罗刚1997年刚大学毕业,就被安排参与博物馆的筹建工作。2013年,他接过馆长的工作。在他看来,当地群众的服饰、语言、音乐,乃至生产劳作方式,都是值得保存的“活态展品”。

    e8aa1fe202ba4cccbb9691dfe1b57c59.jpg

    为梳理、记录各种文化形态,走访村落是罗刚工作的常态。2014年,高兴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时,罗刚捕捉到当地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变化——村寨里的织布机、纺纱机越来越少了。他向相关部门申请经费,然后邀请擅长制作机器的工匠到寨子测量传统的织布机、纺纱机实物,没出几个月,织布机、纺纱机各50台顺利制作完成。

    罗刚还要求领取机子的村民,不仅自己使用,还要培养一名传承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89684b868c2a4861aaecab611aa99af6.jpg

    梭戛村落的传统民居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有木房、土墙房、石墙房。尽管材质不同,茅草屋顶却是一致的,需要定期更换。

    近年来,不少民居被砖混结构代替。2017年,村民杨朝忠家的老木房出现一些倾斜,但他不想直接改建砖混结构。“这木房传了几代人,都有感情了,哪舍得拆?”杨朝忠说,原本打算再修一下,但手头又不宽裕。

    罗刚摸排了一圈,村里跟杨朝忠家情况一样的,共有10户。

    申请到保护经费后,罗刚马上联系修缮团队,力争原汁原味地恢复原貌。村民自己也参与修缮工作,没出3个月,修缮工程顺利结束。

    “生态博物馆的特点之一就是引导村民自主管理,调动他们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热情。”罗刚介绍道,村民常戴的长角头饰很有特点,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村民考证其发展演变,在征得村民同意后,还收藏了部分头饰,用以研究和展示。

    高兴村妇女主任熊丽告诉记者,为了更便于传承,她们还做了改良。过去是绕着木质长角把头发盘成‘八’字形,有七八斤重;现在改用毛线,夹杂少量头发,轻很多,穿戴也更方便。

    f9e62bbe911e4ece963c0bd68cfa2cc1.png

    依托生态博物馆,村落的旅游业也越来越红火。以往仅在传统节庆等才佩戴的长角头饰,如今也出现在欢迎游客的仪式上。

    木鼓舞、芦笙舞、三眼箫……每来一批游客,村民杨二妹便组织队员,身着盛装,表演个把小时。表演结束后,不少游客会买些绣片、服饰等纪念品。杨二妹寻得商机,凑钱买了台自动织布机做旅游商品,后来还开起了门店。

    如今,杨二妹每月收入过万元。村里又添了3台自动织布机,产品还向更有设计感的文创领域在不断延伸。

    人民日报  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综合报道


    编辑:汪琪

    值班主任:毕落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吴国琴 卢泉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六枝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