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郎岱镇水稻种植基地喜获丰收。在坝子村,31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稻谷已进入收割阶段,农田里飘来阵阵稻香。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郎岱镇正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郎岱镇水稻种植基地航拍图
在坝子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农田连片,满地金黄,大型收割机在来回穿梭,割稻、脱粒、碎秆等工序一气呵成。黄澄澄的谷粒汇成金色瀑布,在机耕道上堆成了小山。
机械化收割
收割机旁,基地工人、郎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特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们齐心协力,将谷粒装袋上称,对高标准农田的水稻现场测产。
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监管股负责人李福庆说:“经过我们实地检测,高标区域稻谷的产量达到了620千克以上,实现了丰收。并且经过机收减损的取样调查,机收损失率为2.7%,低于3%的国家标准。”
谷粒装袋
水稻亩产620千克以上,机收损失率低于国家标准。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农民群众吹糠见米的实惠和落到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作为高标准农田示范点的坝子村,依托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本村262户村民就近就业,让周边群众实打实地享受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福利,促进了本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郎岱镇坝子村主任助理李丽说:“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我村增加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3万元,通过以工带‘挣’的方式,吸纳当地农民务工就业,人均收入6万元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产业基地带来的不仅是丰收,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机械配套的农田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所需的成本。贵州星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凤告诉记者,相较于以前的人工收割,现在使用机械收割能节约6万元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水稻的采收效率,遇到意外天气还能组织抢收,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的抗风险能力。
金黄的稻田
近年来,郎岱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高农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农机设备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老百姓的种田积极性和种田效率,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下一步,郎岱镇将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打造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郎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鲁杰说:“郎岱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共计11000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加快我镇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我镇的农机应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土地流转率。下一步,我镇将会不断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现代化不断的发力。”
融媒体中心记者:甘稳
编辑:刘淞佳
值班主任:汪 琪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卢 泉
新闻热线: 0858-5333578
投稿邮箱: lztv5320777@126.com(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