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2023年,六枝特区围绕粮食安全问题,严格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粮食安全,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全年粮食产量达13.43万吨,较去年持平。
2023年以来,六枝特区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大山地农业机械化普及、保护耕地资源、落实农业保险、农技深入田间地头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
脱粒环节
从2022年开始,岩脚镇建设的农业示范基地,在技术引领、技术示范上下功夫,通过增加种植密度、绿色防控来提高小麦产量,实现单产提高。示范田规模化、机械化的种植模式,让耕、种、收作业更加方便快捷,小麦收割、秸秆粉碎还田一步到位。
在岩脚镇农业示范基地的小麦收割现场,大片金灿灿的麦穗“点”黄大地、随风摇曳,轰鸣的收割机穿梭在麦浪间,确保小麦颗粒归仓,预估产量5.6万公斤以上。
岩脚镇农业示范基地
六枝特区岩脚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剑说:“2023年,示范点种植小麦200余亩,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比老百姓自种的增产20%以上,亩产达280公斤以上。”
近年来,郎岱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了产业路排水沟、蓄水池、灌溉管道、农机设备应用等,有效优化郎岱镇的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的水平。同时,提高了老百姓的种田积极性和种田效率,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机械化收割稻谷
稻谷收割季节,走进郎岱镇坝子村的31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稻谷飘香,遍地金黄,大型收割机在来回穿梭,割稻、脱粒、碎秆等工序一气呵成。黄澄澄的谷粒汇成金色瀑布,在机耕道上堆成了小山。收割机旁,基地工人、郎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特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们齐心协力,将谷粒装袋上称,对高标准农田的水稻进行现场测产。
在郎岱镇高粱种植基地,1700余亩高粱喜获丰收,田间地头,工人们正抢抓晴好天气采收高粱。基地工人卢胜芬告诉记者,郎岱镇近年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配套的机耕道和产业路直接修进高粱基地,收完高粱就可以直接在农田旁的生产便道上晾晒,既方便生产又不妨碍正常道路通行,十分方便。
成熟的红高粱
郎岱镇高粱种植基地工作人员陈二凤说:“我们可以直接到高粱地里用机器来收高粱,方便外地老板来收购。”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方便了种植户和工人走进田间,也让质优价美的高粱通过四通八达的道路走出了大山。据了解,郎岱镇高粱种植基地的高粱已经与仁怀市酒厂签订了种植订单和收购协议,按照今年亩产收入预计700斤计算,最低产值将达到470余万元。
走进木岗镇桃子冲村高粱地,机械声隆隆,收割机来回穿梭,将成熟的高粱割倒、摘穗、脱粒。高粱种植户李德翠和村民刘洪贵在机耕道上准备麻袋装高粱,他们采用机械化收割,马上就能脱粒,比以前自己收割省力多了。
机械化收割
六枝特区木岗镇用平农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朝庆说:“之前的时候,很多农户还不了解机械化的好处,几轮用下来,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下还能够抢收,比人工快多了。”
近年来,木岗镇着力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持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引进先进农机设备,加快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种植和收割,促进高粱、水稻等农作物种植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切实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村民对高粱进行袋装
木岗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黄光文说:“除了农户自己收割以外,还联系了农机大户来给老百姓采收。今年的高粱长势比较好,产量也好。”
走进月亮河有机红米基地,稻田金黄、天空蔚蓝、河流清澈,稻香弥漫山谷,务工群众、收割机穿梭田间,一株株根茎壮实、结实饱满的有机水稻被尽数“收入囊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收画卷。
2023年,六枝特区月亮河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共种植有机红米500亩,得益于机械助力、管护得当,水稻长势良好。合作社自2018年成立以来,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90%以上。
六枝特区月亮河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仕龙说:“山地农业机械化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效率,比如我们的收割机,一天能收割二、三十亩,减少了繁重的劳动。现在,一亩稻谷的产量大概是850斤,能够生产500多斤有机大米,按照现在市场价,每亩能卖到7000多。”
长势良好的水稻
随着山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合作社先后选派3人参加特区组织的农机操作学习、培训,提高机收减损等实用操作技能。同时,为确保颗粒归仓,在机械收割的同时也需人工辅助收割边角遗穗,最大程度保障粮食产量。
近年来,六枝特区大力推广机械在水稻种植业中的运用,部分乡镇实现了水稻从育苗到收获全程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正带来农业的高效高产。据统计,今年六枝特区共种植水稻十余万亩,机械化率达49.2%。目前,全区水稻已基本收割结束,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率的提高和专业技术指导等,2023年亩产达508公斤,比2022年每亩增产9公斤左右。
长势良好的水稻
为提高机收作业质量和机手操作技能水平,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确保稻谷颗粒归仓。六盘水2023年全市水稻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大监测活动现场会在木岗镇举行,比赛围绕机手机收速度、损失率、机收质量等进行综合评比,比赛现场,裁判员根据参赛选手表现进行严格评分。
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监管股负责人、裁判员李福庆说:“参赛机手都是多年从事机收作业的,操作很熟练,机收损失也很小,今天比赛的效果很好。”
粮食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木岗镇紧紧围绕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战略,把发展玉米制种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引进了云南赤峰种业公司在木岗镇进行玉米制种。为激发群众种植制种玉米的积极性,云南赤峰种业公司为农户每亩补贴40斤肥料,2023年共发动群众种植制种玉米786亩,涉及495户,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激发农户种植信心。
村民种植的玉米喜获丰收
为有效推进我区大豆玉米套种工作,确保种植效率,特区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到木岗镇小黄桶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进行测产。经过实地测量行距株距、现场采收、脱粒、称重、折算,该示范点大豆的测产产量均达到预期指标。
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毛洪梅说:“此次测产以理论测产为主,选高中低三个地块,每个地块当中选三个点进行抽样。通过测产能及时掌握大豆的生长情况,为明年大豆的生产提供有效参考。”
近年来,六枝特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郎岱镇、关寨镇、落别乡等7个乡镇开展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目前,六枝特区共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9个,示范面积6000亩。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深入乡镇、企业,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郎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和坝子村的村民们一起来到地里。技术人员一边讲授,一边示范,演示如何把握各生产单元之间带宽、间距、株距等,介绍肥料种类和肥力特点,认真仔细地向村民们讲解相关种植技术。据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采用玉米带与大豆带复合种植,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作物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此技术达到“一地两用”的目的,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能一块地发挥出双倍、多倍效益,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农技人员在试验田中进行测量
郎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鲁杰说:“复合种植不同于传统的大豆玉米套种,我们采用的是‘2+3’模式,其优势在于能高效利用光能、氮、磷增产增效,绿色可持续,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
在新场乡仓脚村的大豆玉米种植地里,技术专家现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品种选用、播种时间、基肥施放、带状配置、播种密度、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向农户进行详细的培训讲解,对“2+3”双套三种种植模式的行距、株距作了实地操作、演示和指导。随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农户们严格按照种植要求,开始种植大豆、玉米。据了解,带状复合种植是采用2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3行大豆带间种的复合种植模式,种植时选用株型紧凑的玉米品种,使大豆受光面大,利于大豆和玉米和谐共生,保障大豆玉米生产高效、高质,做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
大豆现场脱粒
民以食为天,粮为邦之本。近年来,六枝特区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多措并举引导经营主体和农户参保。2023年以来,全区完成农业保险总保费603.33万元,兑现保险案件理赔资金319.63万元。
六枝特区永丰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兴龙说:“我们合作社在郎岱镇坝子村流转了水田200多亩,主要用于种植水稻,已经全部买了保险。”
六枝特区大力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仅能够极大激发农户、农企的投保积极性,而且也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带来的损失,为农户、农业企业减负,更好地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在郎岱镇坝子村水稻种植基地,太平洋农险六枝支公司工作人员为参保农户测量投保面积并录入数据信息时,正在田间忙碌的农户积极向其咨询参保事宜,并表示一定要购买农业保险,给自己吃颗“定心丸”。
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农业保险业务负责人崔继鹏说:“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宣传、培训,抓好技术指导服务,抓好农业保险政策的落实,为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样品大豆
从春耕备耕到秋冬季生产,六枝特区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轮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项目建设,区乡两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规范化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肥水管理、农机具安全使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送到群众的手里,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
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姜莎莎说:“接下来,我区将围绕2024年粮食生产任务,全面抓好田间管理,抓实工程项目建设,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促进2024年的粮食增产增收。”
融媒体中心记者:浦仕美
编辑:李丛语
值班主任:汪 琪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卢 泉
新闻热线: 0858-5333860
投稿邮箱: lztv5320777@126.com(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