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陈萍芳,我记得的”
“那时候你不会挑秧的”
“我们常去挑水的那口井还在吧”
“我记得这里是晒场,对面是碾寨”
……
4月12日,55年前到六枝下乡插队的上海知青深入探访第二故乡,他们走进村寨、学校,走进往昔岁月里,共话故乡新模样。
上海知青深入河尾巴组探访
在六枝生活了20多年的袁春琴和徐志华一路上向记者介绍了下乡插队时的点点滴滴,这次回到曾经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地方,她们激动地说,这次回六枝,六枝的县城有很多新建的企业,看了以后很感动,很震撼,变化太大。作为一个在六枝工作多年的知青,家乡终于腾飞了,感到很自豪。
陈萍芳与村民交流
木则村河尾巴组,河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年长的村民仍旧记得来自上海的“老乡”。55年前,18岁的黄明霞插队到木则大队河尾巴生产队,跟着农民学会了种玉米、插秧、除草、挑粪等农活。时光荏苒,再次走进河尾巴组,她回忆到:“最使我感动的是我曾经生了一次病,是我们村的村民一路抬着滑竿送我到人民医院,这个事情我一直记在心里,现在那些老人都走了,很遗憾没有再见到他们,但是今天能够再到这里看看,回到55年以前我曾经生活过的、插队的地方,我很开心。”
几时梦回故里,一别经年。此刻站在村前,再见把手言谈。村民与知青们紧紧握住了久别重逢的美好,互相倾诉着思念:“做梦都没想到你们会回来,我有时候做梦都会梦到。”
“你不就是当年插队的陈萍芳吗?”
“对!”陈萍芳用一口地道的六枝方言回答道,欢喜让相聚好似认亲现场。不一会儿,在家的村民都循声而来“认亲”。
陈萍芳高兴地和大家拉起家常:“现在,大家的条件都好了,日子越来越好过。”
村民们喜笑颜开地介绍着:“现在条件比原来好多了,公路通了、自来水通了!……”
依旧静卧在村脚的一泓清泉,载着满满的乡愁,陈萍芳开心地与村民讲起水井的趣事:“现在有自来水!这个水井对你们不是很重要了,我刚来的时候不懂,在水井边洗衣服,大家说,洗衣服的水会流到井水里,把井水弄脏……”
陈萍芳介绍,1969年4月,她到大寨生产队插队的时候,得到村民们不少关心和照顾,而她留给大家最初的印象是个头大但总学不会挑秧,但后来,她不仅学会了砍柴烧火、洗衣做饭、插秧种田,还通过学习考上卫校,先后在中寨卫生院和岩脚卫生院工作,为乡亲们解决不少“麻烦”。
村民与黄明霞交流
73岁的黄明霞也是在木则村插队,一年后她参加湘黔铁路“支铁”,1972年回到六枝参加考试,分配到中寨卫生院工作。
遥想当年,她回忆到,当时来的感觉这个地方真的是穷山恶水,交通不便,到六枝县城一趟都很困难,要搭乘煤炭车,很不方便。那时候生活很艰苦,物资很匮乏。现在,高楼大厦建起来了,交通好了,高速铁路通了,马路修好了,房子建起来了。
上海知青黄佩珍(左)陈萍芳(右)与村民交流
漫步在寨子中,看着一幢幢宽敞明亮的自建楼房,陈萍芳感叹到:“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原来住的是瓦房,现在的房子宽敞明亮,原来的水井是我们生活中最要紧的东西,现在基本废弃不用了,因为家家都有自来水了。”
据介绍,夏天的时候,黄明霞基本上都在六枝生活,她很喜欢这个地方,因为夏天气候凉爽,蔬菜很新鲜,空气也很好,非常适合养老。参观了美锦后,黄明霞很震撼。她说:六枝现在有这么大的工业,六枝大有希望,六枝以后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陈萍芳与村民交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今已经过去55年,当时,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繁华的上海不远千里来到六枝插队落户,克服了饮食关、劳动关、环境关,饱尝了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最壮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在插队的岁月里,他们奉献青春、挥洒汗水,向农民学习,与农民打成一片,结下友谊、根植情怀,回到上海后仍旧心系六枝的发展。
知青们合影留念
在紧张的行程中,19名知青代表带着对故乡发展的期盼先后到梭戛乡平寨小学、团结小学捐赠了体育用品,实地走访所资助的大学生家庭。昆山周火生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成员俞素勤通过走访,认真了解相关情况,为2024年持续开展大学生助学活动奠定了基础。俞素勤介绍,之前,江苏昆山周火生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一共在六枝资助了12个学生。
融媒体中心记者:浦仕美 吴虹霞
编辑:潘劲潮
值班主任:王 薇
执行监制:何 勇
总监制:卢 泉
新闻热线: 0858-5333860
投稿邮箱: lztv5320777@126.com(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