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陶璐娜:瞄准人生新目标
2019-10-08 15:27:04 鲁杰

  • 时间回溯到2000年9月17日。陶璐娜清晰记得,她站上人生巅峰的一刻。在悉尼奥运会10米气手枪射击赛场上,她屏气凝神扣动扳机打出最后一发,随后听到现场播报出她的成绩:“488.2环”。经过3个多小时的技术、体力和意志力的比拼,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她为中国队夺得了悉尼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真正的冠军并不只是获得了金牌,更重要的是以体育精神战胜自己。”这是陶璐娜对自己射击生涯的感悟。


    结缘射击,追求梦想

    “我是陪同桌参加学校社团的射击兴趣小组,想不到由此和这项运动产生了缘分。”初中时的陶璐娜是学校射击兴趣小组的成员,每天站在学校的天台上,拿着一把60元钱的国产“枪”不停地练习瞄准、射击。连续两年在上海市基层射击比赛中获得冠军后,陶璐娜被专业队看中。她喜欢也擅长这项运动。1992年,她加入了上海射击射箭运动专业队。

    当上专业运动员后,获得世界冠军便成为了陶璐娜追求的梦想。凭着天赋和苦练,她如愿以偿进入了国家队,并斩获1997、1998年度世界杯总决赛冠军。

    陶璐娜(中间)与教练许海峰(左一)合影

    “悉尼奥运会上,我没有去想能不能拿金牌,心态平静。”陶璐娜回想起那场比赛的前后:赛前,心理老师给运动员上了一堂课,陶璐娜把讲课内容录下来,每天晚上睡前听一遍,连续听了两个月。比赛那天,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每位参赛运动员身上有一块胸牌,赛前各国教练约定,可以用这块胸牌挡在屏幕的右边,以此将自己的环数成绩淡化掉。当陶璐娜把胸卡挡住屏幕后,一位裁判走过来说不允许这么做。她拿掉了胸卡同时调暗了屏幕对比度。这位裁判再度走来,直到把屏幕重新调亮后才离开。最后,陶璐娜把屏幕转了45度,结果裁判第三次过来,直接从口袋里掏出黄牌。受到惊吓的陶璐娜及时用心理老师的话调整心态,专注地投入比赛。这场比赛的全程陶璐娜没有去想结果,最后获得悉尼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并连续两年当选年国际射联“最佳女射手”。


    身份转变,追求不变

    陶璐娜退役已有6年,现任职上海自行车击剑运动中心党总支书记。职位、身份转变后,工作上充满了挑战。“体育给我带来的是什么?是奥运精神、体育精神。”陶璐娜现在依然会碰到很多问题,但她不害怕挫折,或许是过去在比赛中失败过太多次,所以能从心底正视生活带来的困难,不害怕不逃避。

    陶璐娜为中国队夺得了悉尼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推广射击运动,青少年是最重要的人群基础,也是最该被重视的。考虑到射击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陶璐娜认为在校园里推广激光射击是最合适的。在激光射击上可以做很多的尝试,很多射击运动员都是来自校园,学校为这项运动储备了人才。

    “在青少年中打牢基础,射击项目才会有更高的发展。但这些基础工作需要长时间默默奉献。优秀的运动员苗子都是从基层选拔出来的,背后是扎实的基础推广工作、基层体育工作者长期的训练和调教。射击需要场地、经费、专业指导,有着小众项目的局限性和难度。但作为一个基层体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去培育它,充满创意的去策划活动。”陶璐娜说。

    “射击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冷静、专注、沉稳。它还可以是一种社交,通过这项运动找到朋友,开展团队合作。虽然也许不能成为冠军,但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收获丰富的感受。我们在推广青少年体育的时候,除了推动全民健身、增强体质,更要挖掘体育的内涵,和它带给人的终身影响。”陶璐娜感慨。

    未来,陶璐娜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到射击运动中来,让射击项目走向市民大众,走进校园。目前,开展了很多比赛,比如跑射比赛、射击结合趣味赛,男女混合射击赛等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