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将手下无弱兵,名师麾下多俊才。周苓除了带出篮球国手以外,国家女排、女子手球队中也有她的弟子。关爱孩子,因材施教,一位基层体育工作者一直把振兴祖国体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使命。
她,是一名优秀的篮球教练员;她,是一位疼爱学生的良师;她,更是少年体育运动员的领路人。执教30多年来,周苓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如今,58岁的周苓表示,在退休前,她还能再为黄浦区的体育事业作一点贡献。
爱生如子,爱岗敬业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周苓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她时常追踪世界女子篮球发展的新趋势、新信息、新动向。在借鉴国内外优秀运动队的篮球技战术训练、整体配合、攻防转换、队伍管理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几十年来运动生涯的成功经验,周苓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方法。为了挖掘运动员的潜能,她增加与队员相处时间,注重对队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建立了不同的语言暗示,运用这一创新手段,使训练和比赛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周苓和队员们在比赛夺冠后庆祝
30多年的带教生涯,让周苓深感作为一名教练员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会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是周苓作为教练员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家长把学生交付给你,你就应该好好地去对待。”周苓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她认为打好球必须要学会先做好人。
因材施教,科学训练
多年来,周苓为体育事业培养和输送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谈到如何科学地培养运动员时,周苓表示,“因材施教”是关键。她对训练队伍有一个总的规划设计,对每个运动员设立目标。除了在训练中抓好运动员的基本功外,她还要根据每一位队员的个性和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
中国女排队员马蕴雯就是周苓因材施教培养出来的典型。说起和马蕴雯的故事,周苓十分自豪。她当时第一次去幼儿园招生,一眼便看中了瘦瘦高高且乖巧的马蕴雯。马蕴雯进入少体校篮球训练队后,周苓为她量身定制了训练计划,用科学有趣的方法吸引她投入。训练中,周苓发现马蕴雯的悟性很高,各个动作一学就会。考虑到瘦瘦高高的马蕴雯在篮球身体对抗中不占优势,周苓便让她转项训练排球。“马蕴雯对排球的基本功掌握得很快,很适合打排球。”周苓说。这样马蕴雯便改行打排球。由于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对路,马蕴雯在排球队成长很快,“背飞”成为她的独门绝技,一扣一个“钉地板”。2008年,马蕴雯被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选入国家队,参加了两届奥运会比赛。她的转型成功,让周苓更加确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周苓和排球国手马蕴雯合影
此外,周苓还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分别把他们输送到手球、水球、击剑等更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中。前几年,周苓输送的手球运动员沙正文、吴茵、孙梦颖在国际赛事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硕果累累,注重传承
“我到60岁退休,现在已经58岁了,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年轻教练培养好,把黄浦区的篮球名片传承下去。”周苓是原卢湾少体校的高级篮球教练、项目组长、上海市优秀教练员工作室主持人。近年来,作为领军人物,周苓一直致力于年轻教练员的传、帮、带工作。在她的影响下,有两名教练员被评为篮球高级教练,一位教练被评为全国精英教练,两位被评为上海市明翔计划教练员;原卢湾少体校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篮球城市”、“全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奥运后备人才基地”。周苓所带的队伍多次取得了市运会、学运会团体金牌。篮球运动队被评为上海市业余训练优秀运动队,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作用。
30多年来,周苓用自己不懈努力,输送优秀运动员50余名。周苓所带的队伍在上海市比赛中共取得31金5银3铜的好成绩,在全国比赛中也屡有斩获。“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了篮球。篮球给我带来了快乐,带来了荣誉和自豪。” 周苓强烈的事业心和执著的敬业精神,让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体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