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城厢,和年纪大一点的居民聊天,总能从他们嘴里听出一丝感叹,一丝怀恋。他们怀念的是嬉闹的发小、熟络的邻里,是文化、记忆还有人情味......
“以前弄堂里的邻居比自家亲戚都要亲,家里有事出门,钥匙都可以放心地交给邻居。”曾住在老城厢的董师傅感慨地告诉周到君,“搬迁以后住的地方,好几年了,楼里邻居姓啥都不晓得。”
天气晴朗的一天,周到君乘坐公交车老城厢里兜一圈,在大东门站下车,环顾四周,一条饶有趣味的弄堂展现在眼前。
面筋弄,据说是因为旧时弄堂口有一家制作油面筋的小店而得名,名字里可谓是浓缩了申城老城厢的市井风情。
温暖的阳光下,弄堂里的休息区内,两位师傅正在下棋,几位老者坐在一起“嘎讪胡”,路旁不时有小狗欢闹着跑过,一幅岁月静好的模样,不免令人羡慕。
有学者指出,上海弄堂的居民,区别于北京的胡同,人们不可能过着喝茶、听戏、遛鸟之类的闲散生活。做工、谋生、求利,才是上海居民的生活核心。
商业繁荣下形成的一些价值观,是上海弄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位看起来面相有点“凶”的爷叔,老家是江苏的,是一家皮鞋店的老板。“做了二十多年了,现在改做绣花鞋了。”爷叔姓王,以前在黄家码头一带做皮鞋,刚搬到这里五年。“做不动了,再做几年就要退休了。”爷叔告诉周到君,自己对做鞋子的工序都很熟悉,但平时都是妻子在做,也请了师傅帮忙。
裁缝陈师傅也来自江苏,16岁起开始做学徒,广州、深圳都打拼过,最后来到上海。
周到君来到店里的时候,正碰上李阿姨和朋友过来做旗袍。“从嘉定赶过来的,朋友介绍的,在这里做了好几年衣服了,老板人好,手艺好,衣服的布料也舒服。”李阿姨热情地说。
“主要是离家近。”说起选择上海的理由,陈师傅坦诚地说。
“之前在董家渡,那边拆迁后又搬到乔家路,去年乔家路也拆迁了,又搬来这里(面筋弄)。”陈师傅说,衣服都是跟着季节走,秋天做风衣、西装,冬天做棉衣等等。
“目前面临的困难就是房租太高了。”陈师傅坦言,现在像他这样做手艺的越来越少了,虽然遇到的困难挺多,但自己也会坚持下去。
自从附近的南外滩菜市场搬掉以后,这里买菜没有以前方便了。还好弄堂里现在有蔬菜、水产、肉类小店在坚守着,为附近的居民提供方便。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