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灯光,才有更多工作之余的邂逅、社交、娱乐、消费,唤醒一座国际大都市的活力。近30年的摸索中,外滩老建筑灯景带已有一套自己的美学。
黄浦区灯光景观管理所所长陶震称之为“靓”化工程。它摒弃了“越亮越好”的观念,更看重设计。每一年,灯具外形大小,灯光的退晕淡出效果,变化的时间,光影对比的强弱……这些细节始终在微调,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力求还原外滩建筑真实的本体之美,突出石材的层次和肌理。
许多市民以为,外滩景观带多年未曾改变,其实夜景年年都在变化,只是身处其中的人不知不觉。就像化妆,每一个“自然裸妆”的背后,是对化妆师的更高要求。外滩灯光也有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控制在一定区段内,大约色温在1800K-3000K之间,从暖黄光到暖白光。经过一系列测试和评估,灯景所发现,最受欢迎的竟然是色温2500K左右的白光。“我们需要控制,但不是被限制。唯有创新始终不变。”陶震说。
今年国庆期间,引爆话题的外滩灯光秀,做法不同于以往,获得一致好评,背后就是一系列创新探索。大多数城市灯光秀,选择一个建筑立面,用投影讲故事。观众高密度集中在一个区域,仿佛看了一场色彩斑斓的电影。而今年国庆的灯光秀,思维有所不同,滨江沿线多栋建筑、多座桥梁已有的照明灯具在统一的远程操控下一起联动,配合音乐、激光等,呈现一幅动态滨江夜景图。也就是说,它不是围合在一个狭小区域的卖票电影,而是让整条滨江本身的灯景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动态画布。人们可以365°观赏上海之夜,这场灯光秀的灵感来自名画《九级浪》。如此规模体量的建筑群灯光秀,在全世界都不多见。背后需要协调大量资源,控制每一个灯具在特定时间的光照角度、光照强度、明暗变化等,再添加一些小装置,工作量不小。
陶震坦言,常态化表演的可能性不大,“希望大家给予我们创作时间,期待未来更有新意的作品”。它不以亮度取胜,而是挖掘建筑本身的文化之美,低调中见“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