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大世界”展现出“流量经济”的蓬勃态势
2020-01-13 15:57:43 文汇报
  • 刚刚过去的2019年,上海“演艺大世界”举行的商业演出,已经接近四万场。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不仅因为它大大超出了去年年初预定的年演出1.5万场次的目标,更因为它展现出了“流量经济”的蓬勃态势。     

    上海“演艺大世界”对于流量的拉动,首先得益于地理位置:这是一个以黄浦区人民广场为核心区域,辐射整个黄浦区乃至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演艺集聚和产业发展区。  

    但是,要把客流转化成观众,需要丰富的演出内容和节目样态。“演艺大世界”区域内大部分剧场都有各自鲜明的定位,正是依托这些定位鲜明的剧场,“演艺大世界”得以度身定制三大节展: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上海国际戏剧邀请展和上海国际喜剧节;也是依托这些定位鲜明的剧场,“演艺大世界”得以汇聚戏剧、戏曲、音乐剧、音乐会等各个门类的艺术表演形式,既有引进的经典剧目和首演剧目,也有本土新创剧目和长演剧目,从而吸纳、聚合不同需求的观演人群。     

    大批首演剧目和独演剧目的落地,同样强化了“演艺大世界”对于流量的拉动力,并且把流量有效变现成了消费力。统计显示,仅去年1到7月,区域内上演的“中国首演”“亚洲首演”“全球首演”剧目达48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对于“首演”“独演”效应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剧场会员中有五分之一外地会员;拎着行李箱来看戏的观众很多;周边宾馆的入住率明显上升。      

    s_0a9e265cf953433e8bacd77a12ae7975.jpg

    “演艺大世界”呈现出流量经济的蓬勃态势,更离不开剧场与剧场在一起产生的集聚效应。区域内有22家专业剧场和26家“演艺新空间”,其中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正常运营的剧场及展演空间21个,密度达14个/平方公里,是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商业讲究集聚化,能够产生“1+1=N”的效果,演艺同样如此。其意义不仅在于人气的集聚,还在于通过提供多样化选择增加人流的驻留时间。   

    种种因素叠加,最终人们看到的,是流量和演艺的相互促进、彼此共生。来自各方的数据都显示,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使得“演艺大世界”在短短一年间品牌和平台效应凸显,实现了流量经济的正增长。经济学界认为,经济的流量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将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演艺大世界”,其成绩令人瞩目,其未来令人期待。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