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中心空巢老人情况愈发显现,大量被忽视的老年人伴有孤独、失落等心理问题,成为老年健康最大的隐患之一,其导致的老年认知障碍,在空巢老人中的发生率高出一般老年群体10%至20%。黄浦区在上海率先试点“心悦夕阳”为老服务工程,通过在10个街道建设“心悦夕阳”心理服务分站,开设一条心理健康服务专线,为老人们安享晚年构筑起一道暖心而专业的屏障。
南昌路上,瑞金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院子内,藏着一个改变许多老人命运的地方———“心悦夕阳”为老服务站。站点的主角是一条“神秘热线”,“接线员”也是老人。
家住瑞金二路街道的79岁的朱妹妹是“心悦夕阳”最年长的志愿者,也是10年前加入志愿者团队的“元老”。“有些老人还是更愿意跟同龄人交流,不太好意思跟年轻的社工说,所以需要我们的存在。”朱妹妹口中的“我们”,是“心悦夕阳”的社区志愿者。电话里的问题听起来有些琐碎,但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能敏锐听出那些“不太对的苗头”。
把这些居民志愿者聚集起来,并在过去10年形成“老人帮老人”为老心理服务体系的,是黄浦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浦骏和他的同事们。对于如何帮助老人,浦骏设定了几个目标: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咨询的必要性;让老年人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调整自己的想法、转移注意力,或是改变生活环境;培训志愿者发现和帮助老人解决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资源,比如拨打“心悦夕阳”的热线号码。
抱着这些循序渐进的目标,2009年“心悦夕阳”招募了首批志愿者。同样家住瑞金二路街道的管培梅比朱妹妹小8岁,加入志愿者队伍时她才刚退休。原本抱着发挥余热的心态来试试,但经过一连串的实践和了解身边其他志愿者分享的故事,她发觉,自己在退休后竟不知不觉参与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黄浦区心理咨询师协会办公室,志愿者和受助老人们共同完成的手工作品摆满了一整面落地柜。
管培梅说,只要能跟老人聊开,一切问题就有了解决的突破口,关键就是要做到专业,让老人知道志愿者会保护每个受助人的隐私。“还要学会倾听,这是一切的基础。”
“心悦夕阳”为老服务站和黄浦心理咨询师协会多年来获得的荣誉。
截至目前,“心悦夕阳”已经累计培训近千名本土社区志愿者,开展心理咨询53万余人次。
很多老人在参与社区活动后不仅消除了自己的寂寞感,也带动身边的老人走出家门,帮助了自己后进一步帮助了他人。从被服务者转身成为服务他人者,在社会活动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是让老人告别孤独最理想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