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疫#可重复用20次的口罩、口罩垫片、儿童口罩,一批批“上海发明”火线投产
2020-02-25 11:25:16 新民晚报
  • 中国第一款可以重复使用的口罩、一次性口罩医用垫片、最合适防疫的“儿童口罩”、全自动口罩机、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最近,一批批“上海发明”投入到了前线疫情防控工作中,为“全国战疫”保驾护航。

    先来说说如今没有它出不了门的口罩。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口罩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在“一罩难求”的情形下,“如果口罩能多次使用就好了!”成了许多人的心声。

    最近有个好消息传来,“1个顶20个”的口罩来了!上海一家企业利用新型纳米材料,开发出了国内第一款可循环使用、可多次消毒,同时过滤级别达到了N95的防护口罩,目前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d4fb71419eca41a2aee6b681d87dfed5.jpg

    据说,它能经受沸水、酒精、84消毒液等的反复消毒处理,性能保持稳定,如果正常佩戴,可以循环使用20次。

    针对口罩紧缺,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增产扩能。

    04a1e9b8be9f445ab6643936dcf72eef.gif

    上海众宏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改造了一条全自动的一拖二口罩机生产线。根据估算,这种全自动口罩机”每分钟能生产口罩120只,每天能生产口罩十几万只。目前,已经有近百台口罩机发往全国各地。

    e0508920c1a7467dbb5d820393734e51.jpg

    出门在外一天,口罩内侧很容易变得湿哒哒,戴着不舒服,但换个新口罩又“蛮肉麻额”,有啥好办法吗?

    上海一家卫生护理用品制造商在“防溢乳垫”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次性口罩医用垫片”,不仅携带使用方便,而且用了它,一个口罩可以连用三天,每天只要换一次垫巾。

    6687aa114c5f439e90d036622b4a9d96.jpg

    大人口罩紧缺问题有望解决,那么孩子呢?小朋友要不要戴口罩?怎么样的口罩才适合孩子?……一连串问题,让不少家长也很是忧愁。

    大人戴的口罩,即使防护等级再高,也未必适合小朋友。针对这一问题,东华大学靳向煜教授团队与企业合作,对儿童口罩的结构、功能和标准进行再优化,提供最合适防疫的“儿童口罩”,这也将给开学后学生的防护提供更好的保障。

    c7237a12fb2142f1af6697d50a793ee6.jpg

    再来说说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

    上海中山医院的蒋进军医生在援鄂时发现,医务人员在进餐时没办法佩戴防护品或口罩,然而这种短暂的不戴口罩却存在很大的暴露危险。

    于是,他成功构思并设计出一种一次性医用防护鼻罩,可以在就餐时佩戴,达到呼吸道感染防护效果。

    3d8c00a5da004b88b62f5025f1cfffa8.jpg

    而且只用了三天时间,这款诞生于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上海发明”,就从图纸投入量产,速度杠杠的!

    说到保护医护人员的“上海力量”,不得不提的还有上海捐赠的全自动核酸检测仪,目前已经在武汉7家医院“上岗”了。

    31604ff1691e49558766a3dba5e2f62a.jpg

    武汉市一医院表示,以前医院全天检测能力只有186人份,现在一天可以检测465人份。而且全封闭的工作台能避免污染和最大限度保护检测人员。

    9b09c89bd04a4dfb9e4ce4ae833b4056.gif

    如今,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带来的感染风险越来越受到重视。前不久,上海医生发明了一款“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可以有效阻隔气溶胶。

    c699bdaa39fa433eb341789d396373bd.jpg

    这款隔离巾由防护材料和透明材料等组合而成,预设有两对袖套式操作口,既能保证良好的视野,又提供了一定的操作自由度,方便医护人员实施临床治疗。

    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上海制造”的人工智能也大显身手,硬核上岗。上海灵至科技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了一款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目前已经开始在武汉、上海应用。它们可以模拟人类自由移动的能力,代替人深入疫情区域,减少人体感染传播的可能。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对疫情,快速响应,是首批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企业之一,产品获批后大量发往武汉及全国各地医院、疾控中心;作为国内首批专注于mRNA疫苗和药物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等紧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并参与科技部应急攻关项目。ba78364d47584bc687b81f9dc8eb95d2.jpg

    为了能够更快速高效地摸排居民具体情况,并将病毒隔离在社区外,上海基层干部则动用了“十八般武器”。

    无人机

    05e0b507fe5c46fa9f2b1ded0e840136.jpg

    疏导宣传、测量体温、消毒杀菌、监督巡查……无人机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基层一线的防控工作效率,有效打消了居民们对于“面对面接触”的顾虑,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小程序、App、微信号

    上海第一轮口罩预约时,许多社区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小程序、App,鼓励居民多用手机预约,减少人群聚集。

    d415fecb287a43c3b35c362143732dfe.jpg

    人脸识别系统

    静安区彭浦镇大型社区歌林春天使用的智能门禁系统将业主的房产证和身份证、联系电话、头像等信息输入进去,通过实名登记绑定。业主可以选择人脸识别、手机扫码和防复制门禁卡刷卡任意一种方式进出小区大门。

    3affc4b6c63d472f978d69417555b223.jpg

    感应门磁

    金山区石化街道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居家隔离对象的防盗门,挨个安装智能防控装置——感应门磁。一个感应门磁可以连接云平台,并通过电脑后台、手机App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

    a76f488178de40a5a832ca41607e9b08.jpg

    ……

    像这样的好点子还有很多。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推进,相信基层干部还会利用自身智慧,开发、创造更多的“武器”,最终打赢病毒、赢得战役胜利。

    企业陆续复工后,如何保证用餐安全成为了热议的话题。有单位想出了一招“高考式”用餐,瞬间在网上火了。

    79aab144759e4323b1aea8bec10f2864.jpg82f4c8bd8fda49b5a9e3f8a87ee974a8.jpg77cd4bb5847a4c65bc8fe9e73ab80c5e.jpg

    目前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这场战疫中,或大或小的“上海发明”以自己的方式为抗击新冠肺炎贡献了“硬核”力量。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