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举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说,本市养老机构将继续执行封闭式管理,同时采取视频探访、丰富活动、加强餐食保障等做法,全力满足需求。同时,将社区内社会散居孤儿、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纳入社区重点关怀对象范围,执行“日报”制度,实行“一人一档”管理,避免出现盲区。
养老机构将继续执行封闭式管理
本市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将全市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一律列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严格管理。前期,民政部门采取了“五个暂停”的措施:暂停亲属探望;暂停家属送餐;暂停快递员、外卖员、送药员等不必要人员入院;暂停招录新员工;暂停接收新入住老人。同时,严格执行针对返院老人、返岗工作人员的隔离健康观察。3月5日,本市出台文件,再次要求进一步做好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通过严格管理,力争“零疫情”。
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养老机构普遍克服人手不足等困难,一方面严防死守,确保各项疫情防控举措执行到位,一方面细致照护,确保照料护理要求落实到位。尤其是一线护理人员,更是辛苦异常。有相当一部分护理员已连续工作整整了43天!他们虽然不像一线医护人员直接参与抗疫,但也是值得尊敬和感谢的“逆行者”。
在疫情风险没有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以上措施还将继续执行一段时间。
严格的疫情防控举措,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及其亲属容易思念担心,难免烦躁焦虑。对此,民政部门感同身受,反复强调“养老机构大门临时关了,但入住老人和亲属的沟通之门不能关;与外界往来暂停了,但对老人的精神关爱、心理慰藉更要加强”。经市、区民政部门指导,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普遍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看得见”的视频常联系,保持亲情呵护。养老机构普遍建立“视频探访”制度,协助老人与亲属通过视频报平安、唠家常。同时,把老人在机构内的视频拍摄下来传送家属,慰藉思念。各养老机构还采取个别电话、群体发布等方式,与老人亲属密切沟通,及时报告老人情况。
二是“不出门”的活动更丰富,排解负面情绪。及时宣讲防控措施,缓解老人的紧张情绪、恐惧心理;举办各类活动,让老人们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护理员在做好防疫、照护工作之余,也绞尽脑汁让入住的老人成为“开心老小孩”。
三是“封闭期”的服务不断档,全力满足需求。一些没有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与临近医疗部门对接,解决老人的配药难题;各养老机构加强餐食保障,特别是针对个性化需求加强服务。一些老人怕麻烦养老机构,不好意思提出个性化需求,部分养老机构就请老人代表系统搜集、集中反映、尽力解决。
许多养老机构细致的照料,暖心的关爱和慰藉,赢得了老人和亲属的普遍认可。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入住老人的亲属自发给养老机构捐赠防控物资,有的机构还收到了老人亲属从海外募集购买的口罩。亲属们宽容的理解,温暖的支持,也是促进养老机构进一步做好服务、严防疫情的动力。
社区特殊儿童安全保护
特殊困境儿童是社会上最让人牵挂的群体,市民政局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对社区内社会散居孤儿、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高度重视因疫情可能导致的儿童临时监护缺失问题。
疫情发生后,市民政局明确要求全市各区、各街镇,必须将上述特殊儿童纳入社区重点关怀对象范围,执行“日报”制度,实行“一人一档”管理,避免出现盲区,确保任何时候、任何社区的孩子都有人管、有人关心、有人照顾。
同时,民政部门在全市范围设立了“962200社区特殊儿童安全保护服务热线”,24小时开通。任何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只要发现社区内有儿童处于无人监护、无人照料状态,即可随时致电。接到反映后,儿童所在街镇的“儿童督导员”,所在居村的“儿童主任”,应当立即根据《上海市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操作规程》,协同有关方面开展应急处置和帮扶服务,第一时间保证相关儿童的人身安全,确保其得到妥善照料。
通过全市性的摸排,也确实发现了个别情况,比如浦东新区有一名13岁男孩,他的监护人在湖北无法返沪,孩子在本市又没有可委托的照料人。街道和居委会发现情况后,立即与他的监护人联系,主动承担起临时照料的责任。民政部门也与孩子就读的学校通报情况,沟通协调,校方安排老师加大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关注和指导力度。3月2日是全市中小学生开始“在线教育”的日子,在此之前,社区儿童主任及时帮助孩子解决了无法在线与老师互动教学的难题,确保孩子和同学们一起线上学习。
疫情发生后,民政部门在做好社区特殊儿童安全保护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开设在社区内的,为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特殊儿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康复训练的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考虑到这些孩子的康复训练不能停,家长也有这方面的呼声,民政部门坚持不搞“一刀切”,在面上暂停此类机构集中服务的同时,也允许部分机构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提供相关服务。近期,市、区民政部门通过实地暗访、现场督办等方式,对此类机构逐一进行检查,确保此类机构切实落实各项疫情防控的工作规范,保证机构内儿童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