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建成的上海音乐厅,今年恰逢90大寿。这座闻名遐迩的上海文化设施,自打去年开始整体修缮以来,市民一直投以关注的目光。疫情期间,音乐厅在线上开设“云剧场”,爱好者们“解渴”的同时,更加期待音乐厅早日修缮完成。记者今天从上海建工获悉,音乐厅的修缮工程计划今年年中全部竣工,有望重新对外开放。
据介绍,此次是要重点解决建筑及设备设施逐步老化的问题,还要解决音乐厅无法满足更高标准演出的问题,做到更加有利于音乐表演及观众欣赏。
上海音乐厅由两部分组成,即”文保区域“和”非文保区域“。文保区域正在进行保护修缮,维护建筑原有风格,做到修旧如旧;非文保区域则进行空间布局调整,重新装饰装修。舞台设备设施也要更新,提升剧场声学效果。
文保区域修复还原
上海音乐厅的文保区域的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是1930年建成的,即室内北进厅、观众厅、东走廊,室外北立面、东北立面等等米,被列为重点保护部位。
红线范围内建筑为文保区域
北进厅修缮:这里是上海音乐厅观众主入口厅。豪华的中央大理石主楼梯将观众引导至二层。 厅挑空配以古罗马式立柱、围栏和回廊,仿若恢弘宫殿。大厅装饰风格辉煌而罕见。
修缮后的16根科林斯柱
部分修缮完成的北进厅
观众厅修缮:由北进厅中央大理石旋梯和两侧门进入观众厅,呈现在眼前的是满场金粉配以“海天蓝”耀目平顶。作为上海音乐厅最核心区域,观众厅平面呈窄靴子形,分上、下两层,特制地板踏之柔软、步履无声,使整座大厅温暖华贵,提供最佳观演氛围。
修缮完成的观众厅大平顶
修缮中的舞台区域
复原中的东走廊二层水磨石地面
修缮后的泰山砖和花岗岩饰面
木窗修缮前后对比
非文保区域内部装饰修缮
非文保区域内部装饰修缮
科技打造智慧剧场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近景测量等先进手段,结合BIM技术,对上海音乐厅进行实景逆向建模,以数字化形式获取建筑整体结构框架及其它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建立三维数字化档案库,为当前文物保护修缮施工提供指导依据的同时,也为今后实现文物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提供平台基础。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文物建筑逆向建模
基于运营管理需要,项目团队计划开发一套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智能监测平台,对有着90年历史的观众厅大平顶的“健康”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进行监测和预警;并且构建历史建筑特色文化展示平台,以数字化手段记录历史、传承工艺,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应用BIM整合运维系统,构建大数据平台,提升现有运维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和智慧化水平,实现剧场智慧运维管理。
安全监测平台界面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