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写的“我眼中的杨济诗老师:用精品力作记录黄浦的温度”一文,4月29日在《新民晚报》新媒体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读者纷纷转发此文,我的手机铃声不断,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疑问:这是真的吗?是我们熟悉、认识的杨老师吗?
原时任卢湾区领导、委办局领导、淮海路上的很多企业老总、行业领军人物、老同事自然而然说起“我眼中的杨老师”,追忆与他相识、共事、采访的往事,不少商家老总一致认为:我们企业〔品牌〕发展到现在,与杨老师的指导、宣传是分不开的,功勋章上有他很大的功劳!
丰裕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莉莉在微信上说:“杨老师对我们丰裕公司的帮助很大,品牌的成长和起步,都离不开杨老师的妙笔生花!愿杨老师一路走好!”
原区商务委主任吴荷生在微信上说:“几十年来,杨济诗老师写准、写明、写活淮海路,用心跟随淮海路的起起伏伏,非常难能可贵。特别是他不停地用脑子,却又很单纯,即使是聊天也从不随意,总能即时给出清晰独特的见解;他有眼界,但很直白,对人的尊重不惨半点虚伪。有的人前呼后拥,退而不舍,但活得很空虚;而他几十年如一日,与他笔下的人和事一样活得很真实、很充实。朋友会永远记着这个不一般的‘杨’!”
《解放日报》研究中心总监何洛先老师发来微信说:“想起可敬的杨老师,真的心痛!但也有温暖,一起走过的报章岁月,永远铭刻在记忆中。杨老师一路走好!”
4月27日晚,我最好的搭档被病魔夺走了生命!曾被人称为“卢湾一首诗”的杨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提起杨老师,因为他对新闻的执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报两台”记者编辑中就很有名气。记得当时有位记者说;“有人称我们是‘新闻疯子’,没想到你才是真正的‘新闻疯子’!”当时的一句戏语,现在看来,何其不是杨老师一生对新闻事业坚持、执着的真实诠释。
上世纪80年代《新民晚报》复刊,杨老师担任首批通讯员。因为长期在政府部门从事商业管理工作,对淮海路商家的变化如数家珍,杨老师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商业的佳作,特别是随着淮海路地铁开挖、商业改造与调整、再调整,但每一次调整,他都会深入现场采访,发现亮点,写出鲜活、接地气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当时卢湾区老字号企业有很多,可以说,他写遍了所有老字号品牌,去发现、挖掘品牌的商业文化,还记得“古今内衣聘请形象代言人”“丰裕生煎连续一周排队不断”“长春食品商店去皮销售”“奇美皮鞋特大特小供应”等等新闻,在上海商业宣传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随着商业结构调整、调整、再调整,在杨老师眼里,只要淮海路走一遭,用发现的眼光,一定又有新素材。
今年是淮海路120周年,让我想起了淮海路100周年新闻宣传策划的事。记得当时找时任副刊部主任严建平老师,想在“十日谈”栏目采访一组与淮海路有关的人物文章,我跟着杨老师采访了著名艺术家孙道临老师和杨华生老师,采访孙道临老师是在漕溪路上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杨老师问得很详尽,记录也很仔细,孙道临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住在淮海路,与这条街的渊源故事。后来口述文章完成后,我们一起去武康大楼给孙道临老师审核。事后,杨老师对我说:“能让我们采访到名人非常不容易,必须认真、仔细,尤其是把小细节不能漏掉。”2010年是淮海路110周年,有幸得到副刊部严建平老师的大力支持,再次在“十日谈”栏目刊登淮海路110周年文章,记得当时还邀请了不少作家和名人。考虑到杨老师对淮海路商业的了解和研究,受商务委领导委托,他去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与主持人聊淮海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经播出,反响极好。
在人们眼里,杨济诗老师很斯文,平时话语不多,但很多媒体朋友又发现,只要说到新闻宣传、说到商业品牌和领军人物,他眼晴会发亮,思路很敏捷,角度又独特,一篇篇有深度的文章在他的妙笔谱写下,总能熠熠闪光。
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一生把写新闻当作一种事业,特别是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眼里,杨老师是一位真正的新闻“战士”,以一腔赤诚,把使命写在了黄浦的每个角落。
杨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