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区改造
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
也是上海最大的民生之一。
近年来,
上海迎难而上,
按下旧改“快进键”
黄浦首当其冲……
6月11日,黄浦区东江阴街上一间低矮阴暗的老房内,80岁的张增辉坐在床边,看着儿子帮自己打包行李,幸福洋溢在他的脸上,“盼了这么多年,咱们终于要住上新房了!”
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张增辉一家一住就是30多年,最多时候挤过四口人:半空中搭个阁楼,下面睡着老两口,上面睡着两个儿子。房间外的角落支个灶头便是厨房,手拎马桶用了快半辈子。
五坊园四期地块
之前一天,6月10日,五坊园四期旧改地块以99.27%的高签约率生效,“张增辉们”终圆“新居梦”。
旧区改造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也是上海最大的民生之一。近年来,上海迎难而上,按下旧改“快进键”。截至2019年底,上海中心城区剩余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186万余平方米、居民9.2万余户。今年上海中心城区将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5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8万户。
一手紧抓旧改,一手严抓防控
今年1月,一场疫情突如其来,但上海各区的旧改基地各项征收工作始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一手紧抓旧改,一手严抓防控。疫情趋于平稳后,各区更是抢时间、拼速度,加速推旧改,让老百姓早得实惠。
除夕,住在金陵东路上宝兴里的居民吴福笙,与兄弟姐妹们一起在老房内吃了最后一顿年夜饭,几天后,他们一家就乔迁新居。宝兴里旧改地块距离外滩一步之遥,今年1月6日,第二轮旧改签约首日,即以99.2%的高签约率生效,2119证居民受益。
宝兴里地块居民在老房内吃了最后一顿年夜饭。
据悉,至今年6月底,全市可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约37万平方米、居民约1.7万户,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制度手段创新是加速器
旧改被称作“天下第一难”,要统筹大量资金、解决各种家庭矛盾,上海围绕旧改多方合力,创新突破这些难题。
今年6月,老城厢内,黄浦区五坊园四期与董家渡14号地块(二期)二轮签约首日相继达到了生效比例。董家渡14号地块(二期)内的居民江阿姨喜极而泣,“嫁过来30多年了,一直说旧改,终于盼到了。”两个地块均属多年来旧改迟迟无法启动的“毛地”,黄浦区在这两个地块上采取了市场化力量与区属国企接盘的方法,扫清了毛地旧改的历史遗留问题。
江阿姨家一角
旧改是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时,各区创新手段化解矛盾,成为旧改高比例生效、短时间内生效的重要保障。
共有产权家庭结构复杂,内部多有矛盾,单打独斗做群众工作往往效果不佳,不少旧改地块就实行“组团式服务”,由街道处级干部带队,组织居委会干部、征收事务所经办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以第三方的身份为有矛盾的家庭提供法律援助,化解因征收引发的家庭纠纷。
多效并举改善居民生活
在上海,居住条件的改善从来不是只有旧改一条路。对于暂时无法实现旧改的非成套住房,上海明确由政府出资,大力推动安装“一平方米马桶”,解决住在老房中居民最大的尴尬。去年,上海启动“一平方米马桶”改造1.1万户,今年进一步加码,上海各区非旧改地块剩余的“手拎马桶”住房将全部启动改造。
董家渡地块
充满烟火气的里弄,承载着上海的乡愁;但一些里弄由于年代久远、过度使用、功能缺失,越来越难以符合现代人居住需求。近年来,上海创新性地探索了“留人留房”等留改方式,将里弄的历史风貌保留下来,更让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在南京东路街道,百年石库门里弄承兴里内,今年以来,万莉萍已“接待”了好几波来参观的邻居。“大伙儿都羡慕我们轮上了承兴里第一批房屋改造。”原来,黄浦区在承兴里探索了石库门抽户改造,即在消除房屋安全隐患与保留保护石库门风貌与里弄肌理的同时,部分居民以自愿解除租赁关系的方式搬离原址,为留下来的居民释放改造空间,增设了独用厨卫的空间。万莉萍正是第一批改造的受益者,“改造后的稿子……与过去的环境简直是天渊之别。”而在万莉萍的“新房”背后,是正在改造的又一排里弄,今年年中改造完成后,将有120多户居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