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鲜集市的背后 同样经得起“看”
2020-07-30 19:38:41 宋梅 蔡维帅

  • 后疫情时代,各类市集、夜市成为了市民娱乐休闲、消费购物的好去处,也为上海提振经济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然而,满街铺位叠加大客流,如何同时保障游客体验以及集市整洁,集市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垃圾又该如何正确分类、规范处理,成为考验各地市集管理智慧的一道难题。

    因需设桶,个性化定制投放点

    自开放以来,BFC外滩枫泾因“自带魔都天际线”,且集市摊位特色鲜明、环境规整有序,每个周末都能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已然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周末夜市之一。

    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曾任黄浦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在规划之初,如何管好集市各类垃圾,相关单位颇费了一番心思。”丁琦宁说,黄浦区绿化市容管理局、夜市主办方上海复星外滩置业有限公司以及小东门街道相关负责人,对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行过多轮商讨和磨合,经过层层筛选和修改,最终形成了现在这套现行的完整工作流程和规范。

    记者看到,整个集市上一共设置了5个垃圾投放点,每个投放点都根据临近摊位的经营类型,放置了数量各不相同的分类垃圾桶。比如,夜市中段以餐饮摊位为主,最靠近中间的垃圾投放点上,湿垃圾桶配置明显多于其它三类,在湿垃圾桶旁边,还放有专门用于收集烧烤签子的小桶。为了服务好夜市商户,复星外滩置业不仅落实了既定规范,对于湿垃圾产出大户——餐饮摊位,还专门安排了餐具清洗处,并划出厨余垃圾处理投放点,以避免商户产出的厨余垃圾挤占了专为游客而设的湿垃圾桶。

    层层过滤,确保分类“分毫不差”

    丁琦宁告诉记者,集市上还有着三道垃圾分类“过滤网”,确保了集市垃圾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第一道“过滤网”,是市民的自觉性,也是维护集市环境整洁最重要的一环。上海市垃圾分类活动开展一年以来,绝大部分市民和游客都养成了自觉先分类再投递的好习惯。据记者观察,游客们在投递垃圾时,都会自觉将烤肉竹签、一次性餐盒等分类投放到相应类别的垃圾桶中。

    第二道“过滤网”,是各个摊位的摊主。应管理方要求,他们不仅自我约束,将摊位产生的垃圾分类投放,遇到不知道如何正确分类的游客,还会主动指导。

    最后一道“过滤网”,则是负责每个垃圾投放点的保洁人员,这也是集市垃圾管理的最后一环。整个夜市期间,他们会一直密切关注垃圾投放点的状况,督促摊主和游客正确分类后再投放,还会在指定的区域内巡回保洁。难怪趁暑假特意前来打卡的河南籍游客沈小姐,对集市精细、高效的管理连连赞叹:“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大热天也没有异味,不愧是大上海!”

    持续改进,建立垃圾分类新规范

    BFC外滩枫泾的垃圾分类工作颇有成效,但夜市管理方表示并不会止步于此,将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持续改善措施。比如探索增设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设备,提升市民参与度和集市趣味性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垃圾总量。

    “只有走进外滩,才能真正感受到外滩的魅力、黄浦的魅力、上海的魅力!”在丁琦宁看来,城市活力不光来自于生活中的烟火气,市民的反馈和主动参与,也是整个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为此,他希望以BFC外滩枫泾周末夜市为样板,全社会齐动员,共同助推公共场所垃圾分类流程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