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学生到法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未来,无论面对何种情况,我都将继续用理性筑牢公正,用专业守护公平。”去年11月,谢琴铮参加了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赴港培训。作为一名在黄浦区人民法院金融庭工作了12年之久的青年法官,经过3个月对香港司法领域以及金融领域的了解、学习,她更加明确了作为金融庭法官,如何在金融开放程度日益加深、金融创新日益活跃的当下,把握司法对市场干预、规制的合理限度,以及通过金融审判服务保障黄浦区域经济的发展。
她把“责任”二字印入骨髓
“成为法官,是每一个法律人心中的梦想。”2009年,结束了七年系统的法律学习,谢琴铮进入黄浦法院,成为初创期的黄浦金融庭的一份子。
谢琴铮的法官生涯是从书记员起步的。“书记员的日常相当琐碎、繁杂。”回忆当时的工作内容,谢琴铮说,有开快递、收快递、查快递的送达工作,有拿着计算器一遍遍地算着本金、利息、罚息、复利的核对工作,有一边翻阅卷宗、一边逐字逐句过目的校对工作,有翻箱倒柜地将案子分门别类标注的盘库工作,有接电话、打电话、约谈话、约开庭的秘书工作,还有跟档案室、办公室、办公楼物业等各个部门联系的沟通工作。
然而就是在这“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的日常中,谢琴铮对法院的工作、审判的流程、法官的责任有了全面的体验,尤其深刻体会到“书记员”这三个字承担着的“责任”——哪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法院的每一个岗位,都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切切实实地肩负起法治的重任。在法院工作,不仅要有法治理想,还要有追求品质的匠心,以及对于法律的敬畏和对当事人权益的落实。”自谢琴铮对“书记员”一职“刷新”认识,“责任”二字就被她深深印入骨髓。每一次键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的刹那,每一次敲击法槌的瞬间,每一次与国徽的凝视,责任都与她如影随形。
书记员一职对谢琴铮的磨练,也成为她担任法官之后年均办案200多件的有力保障。她深知书记员工作的难点、要点和盲区,成为法官之后,也常在工作中思考并实践如何提高书记员工作质量,如何更好地促进书记员、法官助理和法官之间的配合,从而共同提高审判质效。经过多年磨合、探索,去年,谢琴铮所带领“证券、保险审判调研专业团队”获得“上海法院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小法官”审案总结都要做
2012年,谢琴铮成为了一名助理审判员,正式开始了法官的工作。不过还没来得及适应从书记员到小法官的身份转变,就遇到了钢贸危机引发的供应链信贷危机集中爆发,大批量案件涌入法院,这也是黄浦法院金融庭建庭以来首次大批以单个行业为被告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作为年轻法官,谢琴铮自然责无旁贷、全身心投入,但她没料到的是,钢贸危机相关纠纷基本处理完毕竟历时三年。她回忆说,那次钢贸危机使国内钢铁企业及下游贸易商普遍出现经营困难、资金短缺,特别是严重依赖资金流的钢材贸易商,呈现出整体性巨亏和大范围贷款逾期和欠息。而且钢贸案件大量采用联保制度,往往单个案件牵涉到被告多达几十个,送达工作量非常大,办公室里的快递眨眼间堆积如山。此外,案件中借贷、担保等法律关系复杂,重复质押现象普遍,保全纠纷发生频繁,为了确保审判公正、公平,谢琴铮多次加班加点到仓库查点质押物。
“完成审判并不是工作的终点。”在办案过程中,谢琴铮注意做好该类案件的数量、问题、素材等信息整理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法院报送案件的最新处理情况;基本处理完毕后,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她,根据收集的材料整理并撰写了《钢贸融资纠纷的“繁”与“难”》的司法统计,分析该类案件的审理案件,系统梳理了金融庭在此番危机处置中积累的宝贵审判经验,以供后来遇到类似情况时作为参考。
委屈过后认清法官理智内核
而2015年开始出现的P2P网络贷款纠纷案件的办理,则让谢琴铮意识到金融审判面对的,是充满创新的市场,是随时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作为主审法官,需要的不仅是对法律的坚定、对市场的信心、对专业的尊重,还需要冷静的头脑。
在某投资公司作为被告的一批案件中,投资了该公司所谓的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中,有些卖掉了养老的房子,有些则用的是家属的死亡赔偿金。把投资公司诉至法院之后,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急于挽回损失的投资者们还将矛盾转移到了法院以及作为承办法官的谢琴铮身上,认为她包庇被告而大闹法庭,更有甚者对她恐吓威胁。
谢琴铮期待中的法官形象和很多人一样,也是身穿法袍、手持法槌,当事人面对法官毕恭毕敬。然而这批案件的办理,让谢琴铮发现这一期待如此遥远。“我当时觉得特别委屈。”谢琴铮从内心里很同情这些原告,所以在工作中处处为他们提供便利,没想到得到的却是误解。委屈过后,谢琴铮开始思考:“如何处理我的委屈,如何处理让我觉得委屈的当事人?”渐渐地,她领悟到,之前在校园法学教育中只是认识了法官的外在,却没有认识到法官的内核。
“法官的内核应该是摒除个人感情的理性,无论当事人如何出言不逊,法官在审判时都要剔除情感和情绪因素,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查明事实、分清责任。”自此,谢琴铮开始注重对自己的理智与感情的磨练,并且在一轮一轮的“战斗”中,慢慢成长为一个更具理性、更懂人性、更懂社会的青年法官。
用专业为法治黄浦贡献力量
谢琴铮曾经受邀到结对的居委,为老人们普及银行卡使用安全须知、防范电信诈骗、保险理财投资风险等知识。从听众饱含渴望的眼神中,她看到了法官的社会责任。她说:“法律工作者就像是‘社会医生’,作为一名法官,我应该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任务。”为此,当有机会受聘担任黄浦区工商联“法官讲堂”的讲师,谢琴铮欣然答应,每次开讲前都会提前做好精心准备,尽己之力为黄浦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贡献司法智慧。
“法官的社会责任还包括随时为未来作准备。”在参与“206工程”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研发相关工作中,谢琴铮一边亲身感受人工智能的发展,一边探寻司法在新科技时代的更多可能性。她认识到身处互联网+科技信息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观念时刻发生着变化,尤其在金融领域,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变得更加明显,这些都需要法官对社会事件和发展趋势提升敏感度。
“在港培训期间,我就发现,由于互联网经济和网络支付的普遍适用,内地在网上银行、网络保险等领域的司法实践,已经积累了不少成熟经验,这让我对我们的司法环境、司法理念和司法创新都更加充满信心。”谢琴铮表示,未来依旧充满变数,尤其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国内金融市场面临大调整,但她相信“只要坚守法官的定力、智慧和担当,我们就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继续做法治社会公平公正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