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 | 夏枫:我装做玩耍,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搞侦查
2019-06-06 11:26:20 李先元 孙超慧
  • “敌人很少会对一个小孩子起疑心,我就装做玩耍,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搞侦查。”

    ——夏枫

    309e23342f15453cbf9de5d0457edcd0.jpg

    △夏枫在华东公安师合影(二排左一)

    12岁参加义勇军 

    1940年,夏枫12岁,因为家贫,缺吃少穿更无钱读书,只得投靠在难民收容所工作的叔父处。后来慈联私立中学招收难民收容所中表现好的孩子入学,夏枫被录取了。渐渐地他发现,这是一所共产党人创办的进步学校,不少老师都是地下党员

    除日常上文化课,教员还给学生们介绍和讲解抗日形势。由此夏枫萌生了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想法,“当时社会上抗日救亡思潮高涨,所以我与多位进步学生决定要自谋出路,去抗日救国。”夏枫回忆。1940年他如愿来到沙家浜地区,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

    在部队,夏枫凭着敏捷和机灵,大家叫他“小鬼”。 “敌人很少会对一个小孩子起疑心,我就装做玩耍,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搞侦查。”有时他混在人堆里,扮作农家孩子,靠近岗哨附近,收集敌方人数和换班时间等情报。有敌人上前盘问,他立刻东窜西溜,钻进齐人高的草甸子里躲藏,顺利地完成任务。 

    徒步170里,紧跟大部队 

    1941年七八月份,日军集中兵力对沙家浜地区实施“烧光、抢光、杀光”,为保存有生力量,部队决定冲出日军“清乡”区,向江都、高邮、宝应挺进,并让一些年老体弱、年龄小的战士离队回家。夏枫是其中一员。

    “好不容易投身抗日,岂能又重回上海去,我就是死,也要和部队在一起!于是部队走我走,部队停我也停。”夏枫说。

    大部队迅速冲过封锁线,一口气跑了170多里路,天亮时安全抵达武进。部队首长见夏枫也在大部队行列中,无奈地说:“小鬼,你过来了,那就快归队吧。”经过短期休整后,部队北渡长江,在苏北的江都、高邮、宝应地区建立了新的抗日根据地。

    s_1570802478494da1b05fc320267f701d.jpg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夏枫的任命书

    不喊一声苦,烈火炼真金 

    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部队物资异常匮乏。“那时根据地的衣物、被服无法从外地运来,全是老乡用织布机织成的土粗布,又厚又重。”部队每年发两套军衣、一套棉衣、一顶单军帽、一顶棉军帽、一副绑腿、两件衬衫、短裤。棉衣有时不能及时供应,战士们就只能忍受寒冷。

    到了开春四五月份,老乡已脱掉棉衣换上春装,而战士们由于新的军装还未下发,只能穿着棉衣棉裤,一行军就汗流浃背;如碰到下雨行军,浸润棉衣的雨水和身上的汗水融在一起,气味无法形容。因战事频繁,日夜处于紧张状态,战士们晚上睡觉连衣服都不脱,贴身衣服潮了干,干了又潮,身上生了很多的虱子。“虱子也是我们的战友,它跟着我们南征北战。”夏枫调侃道。

    “那时候我们吃饭没有规律,有时一天三顿都可以吃到大米饭,打了胜仗老百姓还用猪肉来慰劳,三餐往往都吃得很多,因为我们知道这顿吃饱了,不知下顿何时开饭。遇上敌人‘扫荡’,包围过来,我们一面抵抗,一面突围,饭也就吃不成了,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夏枫说。

    夏枫随着部队不断改变位置,可谓仗打到哪里就住到哪里。“环境好的时候,住在老乡家,地上铺上一些稻草,身上盖一条棉毯,行军实在疲劳一睡下去感觉比现在的席梦思还舒服。冬天冷得睡不着,就用绳子把稻草裹在脚上。

    b86b259f84bb4bfabcd9591c7a1606ae.jpg

    △胸佩功勋纪念章的夏枫

    夏枫回忆,“有时睡到半夜枪声响起,大家投入战斗,边打边走,等战斗结束大家只能挤在稻草堆里。下面铺的是稻草,身上盖的还是稻草。”尽管如此,没有人讲一句苦,还把稻草称之为金丝被褥。有人作了一首打油诗: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风,不怕冷,暖暖和和睡到大天亮。

    抗日战争结束后,夏枫及其所在部队被调往南昌铁道兵团。上海“二六轰炸”后,他被调往华东公安师第五团。1950年,这支部队负责守卫上海地区的工厂企业。由此夏枫回到了上海,之后他被派到上海第二轻工业局,最后以原卢湾区财贸办公室副主任身份离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