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来
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批沉寂多年、蒙上岁月尘埃的
经典建筑重放光彩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唐玉恩生逢其时
参与了保护修缮及利用的设计工作
记者:您领衔主持了上海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上海历史博物馆(原上海跑马总会)等的保护修缮和扩建工程。您有哪些故事可以与大家分享。
唐玉恩:我接手每项保护的设计工作都如履薄冰,总会先去深入调查,从周边环境到室内装饰都仔细观察,无一疏漏,并尽可能寻找历史图纸或其它影像文字资料,这些是进行保护修缮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原沙逊大厦建筑是1929年建成的,运用了当时美国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成为继汇丰银行大楼后外滩最有分量的项目。因此它不仅在上海,在远东地区也属于最先进的高层建筑。
上海历史博物馆原来是1933年建造的跑马总会大楼所在地。大楼设计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造型优美,使用功能合理。中跨高大的拱门廊是赛马的通道,钟楼的外立面很气派,使它成为城市又一个标志性景观——我和我的团队对原设计过程中的亮点和重点都特别关注,从整体到细节,尽量恢复其原貌。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建筑特点鲜明
记者:保护工作已经开展很多年,有些专家强调要慎之又慎,修缮时要采取“原工艺、原材料、原图纸”;有的地方偏重于发挥建筑的现实使用功能。贯彻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时常会产生矛盾,你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是怎样妥善解决的?
唐玉恩: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和历史建筑,严谨细致地对待这项工作,严格执行国际通行的整体性、真实性等原则,不可随意发挥想象。我们在具体项目实施中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平饭店的项目评审会就前后开了十多次,重大问题就请专家反复研究商讨、论证、评审。但是,个别的有条件之处也要与时俱进。
比如,和平饭店的八角大厅,原来建设年代早,当时的玻璃质量、安装工艺水平一般,容易碎裂,在玻璃天窗上下安装了铁丝网来防护。八十多年后,已今非昔比,在修缮天窗玻璃时,将它更换为安全性能好的夹胶玻璃,并拆掉铁丝网,在恢复历史原貌的同时,提高了大厅亮度。在大厅及四周隐蔽处安装了空调和消防设施等,提升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舒适性,与高端酒店的身份匹配。
△整修后的和平饭店一楼八角大厅
历史建筑并不是造出来就一成不变的,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随着时代变化,某些功能只要是合理的就继续沿用,这其实也是对历史的尊重。跑马总会大楼1956年被改成图书馆,1996年图书馆搬迁后,又改成美术馆。美术馆因为要展示更多作品,就在一层大厅把落地玻璃窗封掉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迁址这里后,我们又恢复了一层大厅原设计的落地玻璃窗,作为进厅,它显得敞亮而大气。
记者:保护工作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做得很好,也有起伏、波折,您觉得要扛起这份重任,需要靠什么?
唐玉恩:优秀历史建筑是国家财富、社会资源,它的保护利用是大家的责任,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各方携手才能做好。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获得了许多机遇。从2006年开始,在申办和迎接上海世博会期间,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历史建筑的使用者或搬迁或置换,那些临时搭建被拆除。世博会前,为了减少外滩的地面通车量,要铺设地下大通道,2006年后外滩部分封路,进行大开挖施工。也正因为这样一个难遇的机会,外滩的很多建筑先后停业改造。设计、施工部门集中时间与力量,妥善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
沙逊大厦在上世纪50年代后,底部几层分别由电信、商业部门和饭店使用。临南京东路的三扇大门,由三家单位管理,属于和平饭店的门,只剩东面一扇。多年前为了扩大营业,饭店还在八角大厅内加层,从一个圆弧楼梯上到二层。后来我们看了历史图纸资料才知道,它与原貌已大相径庭。
现在回头再来认识这个事情,总觉得,它的历史的尘埃实在太厚了。后来商业、电信部门搬离,恢复了八角大厅的空间,成为整个酒店的中心。我觉得,能够有这样的结果,非常不容易,因为近年来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强,如果还是停留在老观念上,这些事情未必能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