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 周思言:踏出堂堂正正艺术人生之路
2019-09-13 09:03:56 李先元 孙超慧

  • 在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上海书法家周思言书写的“和美、和合、合顺、以德为邻”及“庆典前言”书法作品出现在大会现场。

    这是周思言坚持40余年学书不殆取得的不凡成果。

    6ca94b6a9aca43d6a50a6067a913e427.jpg

     八岁握笔名师指点

     1978年,周思言就职于一家国营企业,生活不愁。于是,他重拾幼时的爱好,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书法。他先后拜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刘小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建贤为师,学习写字的运气、用腕、笔力等基本功。

    1984年,周思言把主要精力放在练写楷书上。周思言认为:“做中国人,应该把汉字写得端正些。”正是这“一根筋”,时时刻刻激励着他,在学习古代大家楷书特点的基础上,努力写出自己的味道。

    c3c343cafd9842fbbbc884355feb31ef.jpg

    2009年,周思言受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特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书法艺术成果展。商务印书馆策划出版了他的楷书字帖《岳阳楼》《千字文》《正气歌》《弟子规》,并为周总理铜像题写:"交天下朋友、谋世界和平”。

    2013年他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基金会邀请,赴澳门举办“雅墨人生·周思言书法作品展”。2017年他应上海市黄浦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邀请,展出《习近平用典》书法作品30余幅。

    4cf86ec647674509b560b53f621eb03e.jpg

    此外,周思言还是黄浦区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书写者,并担任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教材编委、黄浦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应邀到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讲授书法艺术课;为上海多所中小学现场创作并赠送100余幅书法作品。

    回首以往,周思言的成就,来自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狠劲、执着劲。

    上世纪90年代,周思言在书法之路上已小有成就,在全国级别书法比赛上连续九次获得一等奖,1994年,有一次他去看望老师刘小晴。老师对他说:“思言,你荣誉获得很多,不过,我看你的字尚有提高的空间。”这话“敲”醒了周思言,回家后,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立即辞去《书法》杂志的兼职,回家专心练字。“吾后学晚辈,故需闻鸡起舞,面壁十年。”周思言说。

    68de09526b1c45a4836dc6de0951ab30.jpg

     “八面出风”自成“刚”体

     在十年“面壁”生涯中,周思言迷恋上南宋时期的书法家张即之。他学习了张即之书法以后,技法进步,找到了突破口,越练,越感到自己的不足。

    在学习中他还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起步阶段,初学三分像,若止步于自满,则前程尽毁;提升阶段,越学越拙,坚持苦练,才能更进一步;成就阶段,天分加勤奋,虚心不狂,才能有出息;神如阶段,须取百家之长,独成一体,为后世垂范,方可称当代大家。

    b1280efb7d6c4e989fdc141b5f3d79e2.jpg

    为此,周思言不断调整自己握笔的方法:以张即之的楷书为基础,兼融颜体的刚劲、欧体的神韵、柳体的工秀,使其外秀内刚、秀刚相融,最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刚体”。

    人做正了字出精神

     俗话说,字如其人。周思言对此非常赞同:“人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雅刚正之气。人做好了、做正了,字才能写出气势,写出精气神。”周思言一贯的平和与低调,待人接物,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至今为止,周思言仍保持着一天12个小时认真研习书法的习惯,常年不辍。

    75c535b467a7410c8657afb26c8afd35.jpg

    随着周思言的作品社会影响扩大,有人将他和上海杰出的书法家周慧珺、上海书协名誉主席周志高并称为上海书坛“三周”。听到这种传闻,周思言立马正色申明:“这不是捧我,而是误我。像我这样的后生,怎么可以同名家、高手相提并论?”

    e6fd99ae18044074ae44fa7b848f0d2d.jpg

    曾经是学生的周思言如今也成为了弟子三千的老师,他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强调“恒”和“静”两个字,培养学生“恒”和“静”的性格。周思言说,他至今还在临摹古人的东西。来到周思言的家中采访得知,他近日正在研习康有为的作品。

    他说,“以100分为满分,我自认为现在只达到70分,还有许多精进余地,所以我不能懈怠,还要继续努力。

全部评论
  • 匿名用户 2021-04-20 07:49:45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