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有情绪、不配合的居民怎么办?黄建明笑眯了眼,说出自己的秘诀:“笑脸相迎,少讲话,用笑脸打动人。”
每天早晨5点左右,75岁的黄建明会准时从徐汇长桥的家中出发,倒两部公交车去黄浦区小东门街道。那里的老城厢是他出生、长大、成家立业、退休的地方。去年,黄建明动迁搬家到了徐汇长桥。可是,他每天像“打卡”一样回去干什么呢?原来,是去做垃圾分类志愿者,风雨无阻。
75岁居民每天回“老家”就为了当好志愿者
黄建明出生在小东门街道的丰气码头街。退休后,经常在小区担任各种志愿者。去年10月,因动迁,他搬到了15公里外的徐汇区长桥街道。今年上半年,听说因为垃圾分类,小区需要志愿者,他主动请缨,从此,便开始了每天5点左右从长桥出发回小东门当志愿者的“旅途”,“我从2008年开始在居委会做志愿者,对居委会、老房子都有感情。”
黄建明所属的多稼居民区从今年4月8日开始试点垃圾分类,从那时起他就成为了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一开始,因为居民还没有全部动迁完毕,居委会为仅剩的几乎居民设置了临时垃圾投放点,黄建明就在这个临时垃圾投放点“站岗”。7月5日左右,居民全部搬迁完成,黄建明又转去浦江公寓做垃圾分类志愿者。
做垃圾分类志愿者,黄建明主要靠的是言传身教的方法,“一开始大家都不太清楚怎么分类,我就自己分拣了,再给他们看,三四次下来,分错的人自己看了也不好意思,慢慢也学会分类了。”
遇到有情绪、不配合的居民怎么办?黄建明笑眯了眼,说出自己的秘诀:“笑脸相迎,少讲话,用笑脸打动人。”
在黄建明和其他志愿者的努力下,居民们把垃圾越分越规范。“以前刚开始扔垃圾要排队,现在不用排队了。”黄建明说。
小东门街道多稼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林介绍,多稼居民区除了商品房小区浦江公寓,大部分开放式老旧小区在今年7月5日已经完成了搬迁,除了黄建明,还有六七老居民也都搬家去了别处,但基本上每天都坐公交或者骑电瓶车重回旧居,做垃圾分类志愿者。
垃圾箱房反映老城厢文化
小东门街道是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的发源地之一。老城厢区域弄堂道路小、公共设施少、外来人员多、居住环境嘈杂,很多建筑正面临动迁。这给垃圾分类带来了一定困难。
除了通过入户宣传等手段,街道在垃圾箱房的设置上也动了一点脑筋。
记者在小东门街道一条即将动迁小区的巷子里看到,垃圾箱房的正面贴上了图案为蓝色砖块的贴纸,使其与周围砌上了蓝色砖块的巷子融为一体,体现了老城厢的风貌。
据介绍,小东门街道根据动迁区域尚未迁出的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对这部分区域垃圾桶的位置进行了优化,撤桶并点,并投入了近50万元,为老城厢量身定做了43间符合老城厢实际、反映老城厢文化的临时垃圾投放点箱房,这些临时箱房在小区拆迁后也会随之拆除。
入户宣传、游戏互动、志愿者助力
小东门街道多稼居民区现有的居民比较少,只有122户200人左右居住,居住人群以年轻白领居多。
邵林介绍,由于业主多为上班族,为了让他们也有机会接受培训,居民区党总支专门为他们分时段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聘请第三方专业人员到小区开展互动培训活动,并利用双休日入户发放宣传手册、绿色账户卡,详细向居民解释如何使用绿色账户卡,用积分换取小礼品,还组织居民代表参观上海黄浦环境卫生教育基地、黄浦垃圾中转站中央控制室以及垃圾处理链,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居民分类积极性。
浦江公寓小区经理史红介绍,因为前期较为充分的宣传和沟通,对于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大部分业主表示理解。
小东门街道的湿垃圾量从6月下旬的每天六七桶逐日上升到69桶,分类实效凸显。不过,在昨天公布的各街镇垃圾分类实效测评结果中,小东门街道的等级为“中”。邵林表示,小东门街道有一部分靠近城隍庙,属于开放区域,管理存在一定困难,街道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