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香山路上绿树成荫
法国梧桐带来满目清凉
一起来看最靓街景、最嗲马路!
“黄昏的时候,当我漫步在浓荫下的人行道,
Le Cid和Horace的悲剧故事就会在我的左边,
朝着皋乃依路上演。
而我的右侧,在莫里哀路的方向,
Tartuffe或Misanthrope那嘲讽的笑声就会传入我的耳朵。”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香山路,原名莫里哀路(Rue Molier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戏剧家莫里哀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香山路。香山路东到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长328米,宽12米。
香山路位于旧上海法租界西区,位于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筑路的起点“法国公园区域”,该区域的8条路初筑时均以法国名人命名。
如今香山路两侧高大挺拔的法国梧桐树荫交错,绿影斑驳,在炎炎夏日里为行人遮蔽阳光。即使是烈日当头,仍能在绿荫下感受一丝清凉。
道路两侧的法国梧桐也与周围的法式建筑交相映衬,让这里的氛围幽静又雅致。这里曾是旧上海最为繁华,最具欧洲异域风情的城市中心区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社会变迁,这些原本属于法租界的街区和建筑正散发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香山路6号,是1999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为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后用作天主教教会神父住宅。最后居住在这里的据说是中国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龚品梅。
香山路7号现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建筑为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
漫步在香山路上,目光所及是成荫绿树,烈日里依旧挺拔鲜翠,或是欧式老建筑,历史变迁却未减其半分魅力。这里没有炫彩的霓虹灯光和网红打卡点,但当你静静感受和聆听法桐树下古朴的浪漫和老房子背后的故事,你就很难挪开你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