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
上海市民政局决定
在全市开展社区“养老顾问”试点
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的
“最后一公里”问题
记者从黄浦区了解到
作为这项工作的首批试点街道
瑞金二路街道推出了
社区”养老管家”服务
成为全区第一家进行深入探索的街道
社区养老管家如何开展工作?为哪些老人提供服务?老人的反响又如何?昨日,记者跟随街道的养老管家走进了社区居民家。
“中午我们想吃得好点”
走进老重庆中路一条弄堂,社区养老管家沈洁敲开了九旬老人王维怡的家门:“王奶奶,您上次托我问的、希望午间订餐升级的事,我帮您联系好了。”
这位老人正是社区养老管家的首批服务对象之一。她与89岁的妹妹同住,子女每逢双休日上门看望,送点好菜给老人补补营养。但周一到周五,老人的用餐却成了问题。
之前的沟通中,老人告诉沈洁:“晚上我和妹妹吃得简单,随便烧点也就打发过去了。唯独中午,我们想吃得好一点,就在社区一家餐饮机构订了午间套餐。8元一份,价格倒不贵,有一荤一素一汤和一样开胃小菜,但菜品实在一般。我们想多花点钱,改订好一点的套餐,改善营养,不知行不行?”
带着老人的心愿,沈洁通过街道,联系到了这家餐饮机构。经过协商,机构同意为老人提供升级版的12元套餐,菜品比之前要好一些。这次走访,沈洁把好消息带给了老人:“12元套餐您先吃吃看,如果还不满意,我再帮您找别的送餐机构,把对方的菜单拿过来给您看。”王维怡老人笑了:“好,谢谢你为我们牵线搭桥,靠我自己还真搞不定呢!”
沈洁告诉老人,此次上门,她还有一项任务——为老人家中安装一套居家养老应急救援呼叫设备,并教老人如何使用。
记者看到,这套设备包括一台智能电话、一个紧急救助拉绳、一台红外线感应器。这是街道为每户签约对象家庭配置的,安装和使用都很简便,费用目前由街道承担。
沈洁将智能电话接上电源,告诉老人,只需按下黄色按钮,就能接通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智能电话主机,与工作人员联络。
她又把红外线感应器装在墙上,老人在家时,无论活动还是休息,为老服务中心的呼叫系统后端都会有记录和显示,方便养老管家随时掌握老人动态。紧急救助拉绳的支架挂在厕所墙上,老人在家时可随身携带拉绳装置,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拉动绳子,智能电话就会自动接通,老人即可与为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联络。
王维怡老人说:“上次我突发疾病,幸亏身边有人,帮我联系到子女送医。有了这款新设备,独居的安全系数又提升了一级。”
一名管家服务20位老人
身为社区养老管家,上门走访居家老人,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困难,为他们的需求牵线搭桥,是沈洁的工作。在瑞金二路街道,她也是首位上岗的社区养老管家,日常办公地点就在南昌路上的街道为老服务中心内,可对口服务周边4个居民区的20位老人。
这些老人都是居委社工上门走访、排查后筛选出来的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工们不仅要观察老人的脑力、体力状况,还要通过侧面提问,判断老人是否适合这一服务项目。待服务对象名单拟定后,街道组织老人和家属前来开会,向他们介绍服务内容,然后与有意向的家庭签约。
目前,瑞金街道未就养老管家服务向老人收取费用,今后一旦推广开来,将会出台相关的收费标准,并为贫困保底人群提供政府补贴。至于老人通过管家联络的送餐、维修等基本生活服务,则由老人自行向服务提供方付费。
签约后可购“百元服务包”
此外,签约老人还可以向街道购买为老服务中心的“百元服务包”,包括一天之内的午餐、洗澡、休息、公共活动费用,并在养老管家的照看下享受服务。据介绍,当前,这项服务先在街道为老服务中心周边的居民区进行尝试,再推广到几个分中心周边的居民区。每个片区还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推出不同的特色服务。
不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戚建豪认为,在社区养老服务的链条上,光有这一类养老管家还不够。街道还将以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和分中心为站点,培养、督导居民区民政社工向养老管家方向发展,使他们能在基层工作中发现更多老人的需求。
戚建豪说:“养老管家的服务应该是分层次、分类别的。先要有人关注和发现老人的需求,然后转介给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处理。因为为老服务的许多内容都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如供餐、医疗、家政、康复等等,不是某一个层面必定能协调或解决的。如果专业机构处理不了,可以转到上一级的街道为老服务中心平台进行会诊,由政府工作人员作为顾问、对接相关政策,提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