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小区,是由西藏中路、北京东路、贵州路与厦门路围合的石库门小区,建于上世纪20年代,内有宏兴里、永平里、永康里和瑞康里等四个里弄,目前有700多户居民。2017年,南京东路街道对贵州西进行了微更新,这也是上海最早对石库门里弄小区进行的微更新。
两年过去了,这个小区现在什么样?两年间,这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记者日前重返贵州西小区。
微更新的成果,依靠居民自治维护
“你看我们小区的绿植长得好吧!”顺着贵州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方皖瑾手指的方向,只见小区围墙边一派整齐的绿植,黄色、红色的小花点缀其中,居民活动的小广场两排花架上也在“争奇斗艳”。这些绿化都是在2017年社区微更新中增添上的。“有没有这些绿化真是不一样。”方皖瑾说,很多外人走进来看到绿植、花卉会说“你们小区环境真不错”。“我们的住房条件虽然一般,但在绿化这方面,不比商品房小区差。”
新增加的绿化,让环境变好了,居民们也喜欢。不过,最初街道与居委干部却为这些绿化烦恼:政府出资通过小区微更新栽种了这些绿化,但之后谁来进行维护、费用从哪里来?里弄小区大都属于公房,来自居民的租金极其低廉,完全支撑不起日常维护,因此政府对里弄小区管理实行“托底”,但只承担最基本的物业管理。贵州西小区在微更新后硬件品质提升了,相应的维护成本必然提高。居委会估算过,对小区增加的绿植与花卉进行正常维护,一年维护的市场价近10万元,远远超过了政府为小区绿化的“托底”投入。
“如果没有持续的维护投入,微更新的成果就可能是‘昙花一现’。”于是,居委干部发动起居民中的“爱绿人士”,走出家门,参与社区维护,逐渐形成了一支小有规模的“爱心花匠护绿小组”。居委会还请来街道绿化所工作人员,为居民传授专业的绿植、花卉维护知识。过去两年,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小区绿化的基本维护投入,其他绿化维护工作全靠居民自治。居委会组织居民对小区绿化进行了两次更新,前后花费2000多元,而这笔费用作为社区自治项目得到了街道的经费支持。
更多社区改造“触动”居民利益,但工作比过去好做了
去年底开始,贵州西小区白天经常传来敲敲打打声,原来,小区在进行新一轮“微更新”——延伸到楼幢内部。
850弄16号楼幢是今年首批完成微更新的楼幢,变化很大:在6户居民合用的公共厨房,满是油污的墙面被雪白墙面砖取代,各家还有了全新的独立橱柜;厨房到居民家有个露天小走廊,顶端安装了透明玻璃,既不影响采光也不再漏雨、漏灰;歪歪扭扭的楼梯被重新修整,贴上了防滑条,考虑到住在楼上几户居民都上了年纪,沿着楼梯还给他们装上了扶手;破损的墙面、脏得看不出颜色的水池,全部都被更新过。
仅仅是外部小区环境变样,还不够;只有从外到内的改变,住在里面的人才能有更大的获得感。
但在贵州西这样的里弄小区,想“动一动”楼幢并不容易。“在里弄小区的楼幢里,公共空间利益是居民最敏感的东西。由于家中空间局促,所以居民私人空间都向公共部位扩张。随便走进一个楼幢会看到,几乎家家都会在房间门口、楼道内放个桌子、搭个台子、建个水池,甚至摆些不用的东西,就是要把这个位置占上。居民之间对于公共空间的占用长期形成了默契,东家占这里、西家占那里,不能轻易去打破。但长此以往,里弄小区的楼道内公共区域就呈现出乱破旧,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街道干部说。
依靠居民自身力量很难去改变这样的状况,唯有通过外部动力的推动。在贵州西楼幢微更新中,街道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动一动公共空间。“我们告诉居民,如果要做微更新,公共空间的乱堆乱放一定要先主动清理掉。”街道干部说。
推进这次楼幢微更新,街道采取了新的方式。“我们不搞政府推动的试点,而是让住在一个楼幢的居民们自己去协商。当所有居民都协商好了,乱堆物都清理掉了,我们再‘进场’。”街道干部说。结果有点出乎街道与居委干部的意外:10个楼幢的居民先后商量好,首批推进了楼幢微更新,还有不少楼幢居民跃跃欲试。
推进过程也比预想得顺利。微更新施工期有两个多月,其中近一个月时间居民无法使用厨房烧饭,非常不方便;但居民都想办法克服,没有一户居民向居委干部抱怨。微更新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将楼幢内的公共空间腾出来,居民都主动清理掉堆放在楼幢内的物品。
为什么贵州西的居民工作比以前好做了?
街道干部也在思考。他们认为,2017年那场微更新,就像一个火种点燃了贵州西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如果一开始就提居民自治、提楼幢更新,效果肯定不会这么好。所以在2017年微更新中,我们对楼幢外部的小区公共空间进行微改造,因为外部公共空间的居民争议会相对比较少。在这次微改造中,我们从始至终都非常注重社区协商,逐步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引入进来。”街道干部说。
居民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变了,邻里关系得到改善
邻里关系改善是居民心态的变化的一个反映。居委干部说,居民不再问我们“小区什么时候动迁”。街道干部说,我们带着参观者进来,总有居民主动和我们说“我们小区很好”,都是居民发自内心说的。
贵州西的改变还在向街区延伸。贵州西社区靠近北京东路,最近沿街的几间小五金店换成了一家小而精的精品酒店,透过大玻璃窗常可以看到坐在电脑台前边喝咖啡边工作的年轻人;原来贵州西周边缺少小菜场,居民买菜很成问题,不久前沿街“冒”出来一家平价小超市,日用品、生鲜蔬果都有,成了小区居民常去的“网红地”。
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任伟峰将贵州西的微更新归纳为三个阶段:如果2017年以小区公共部位改善为主的微更新,是1.0版本;那么,去年以来的更新就是2.0版,居民主动破除楼道负面因素、通过争取楼幢内公共环境整体提升,街道进一步增加适合居家养老所需的公共适老性装置,实现从硬件改造的微更新到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的微治理。3.0版本呈现的则是一些居民自发开始了对自己小家庭的改造,还有一些搬出去的居民主动搬回来居住。这些都在贵州西发生着;而一切努力的指向是,让老小区成为老上海人觉得宜居、新上海人觉得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