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岁的顾毓屏是四新居民区一名优秀的党员志愿者,二次退休的她扎根社区,无私奉献,志愿服务十余年,作为光启路131号“新风楼”楼组长,在每一次“清洁家园”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热心为和谐社区、和睦邻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楼道治理 环境整治打基础
四新小区西组是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小区基础设施陈旧,虽然三年前的整体改造为居住空间狭促的居民增加与改造了厨卫等生活设施。但居住空间还是很拥挤,因此有不少居民就打起了楼道公共空间的主意。
“新风楼”如何整治成为摆在“楼组长”顾毓屏面前的一道难题。她制定了以“文明楼组”创建为抓手的创新楼道治理方案,先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创文明楼组的意义和目的,了解居民们的想法;带头以身作则,清理楼道卫生;将先进居委整治楼道的经验,用录像和照片介绍给居民看,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教育;对于有想法的居民再上门做思想工作,同时把重点放在觉悟较高的居民身上,以点带面,寻找突破口。
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文明楼组”创建工作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支持,大家纷纷都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能够做到“自扫门前雪”,保持门口“刷刷清”。但楼梯口和楼梯扶手因为是公共部分,没有人打扫,顾毓屏就自己动手,主动为大家创建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她常说:“我是党员,没有人做的,我就带头做。”看到她的辛苦付出换得楼道的扶手、栏杆、地面的干净整洁,其他居民纷纷效仿,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
探索自治共治 长效管理聚合力
虽然“文明楼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有部分居民的思想停留在应付检查上。如何将“文明楼组”创建工作做好、做深、做细,成为了顾毓屏思考的课题。 “创楼”班子通过走访调研,因地制宜制定了《楼组公约》,向居民们发出倡议。
经过一系列公约的出台,大部分居民都从“不知晓”、“应付检查”到明确“创建文明楼组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
“卫生值日制”是“新风楼”首先推行的制度,从2017年年初开始启动,每层楼都有值日卡,每月初的周六、周日两天,按值日表打扫楼道卫生,每户每月轮一次,坚持了一年时间。一年后,街道派出专人清扫楼道,“新风楼”将原来的做法改为三楼三家,每户一年轮两次,两个月大扫除一次;二楼四家,每户一年轮一次,三个月大扫除一次;一楼五家,除了平时管好自己的门窗外,楼组长协助每户一年擦一次铁门、信箱、水表箱。
现在,居民们都积极参与到了楼道自治、社区共治中来,在“创楼”过程中,转变了思想观念,提升了自治能力,从“不知晓”到“不想参加”再到参加率达到97%。目前,“新风楼”三楼已无堆物,二楼有一户人家因为特殊情况将按实情灵活处理解决,一楼堆物基本清理,就剩一只水斗,基本做到环境整洁、干净、有条理。
擦亮“文化名片” 邻里和谐树品牌
“文明楼组”创建工作经过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为广大居民提供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顾毓屏没有任何松懈,她又开始琢磨如何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居民的专长,共建美丽家园。顾毓屏是一个有心人,她找到了打造“文明名片”这个方法,把居民中的好人好事、每户居民参加卫生值日、整治楼道堆物、参加志愿服务的照片拍下来,自费打印出来,在楼道里进行宣传,展示社区正能量,发扬优良传统美德,让邻里之间的温暖,传递到更多的居民心中。
其中二楼的宣传阵地还运用了创新思路,内容以“屋里厢的正能量”为主题,通过楼组居民屋里厢敬老、爱老的事迹,编写成小短文,打印后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墙上。“孝子范胜荣十年来尽心照顾老母亲徐桂兰,在社区成为佳话。”“田兰英媳妇自从婆婆进养老院,四年来坚持好菜好饭、好服侍的关心照顾。”“志愿者王师傅利用空余时间,用水泥、方石围起水泥石凳,解决学院路135号旁污水渗漏现象。”……楼道居民敬老、爱老等各方面的事迹不仅展示了社区正能量,更重要的是激发和调动了居民们参加“创楼”的积极性,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新风楼”融入到新时代中。
“创建‘新风楼’是新生事物,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治理的过程。”顾毓屏说,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来,唤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社区的活力被激发出来,社区管理就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