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获得感,这个社区的居民将弄堂当成自家的会客厅
2020-01-17 14:29:44 老西门街道
  • s_32f73d2820214647a9264b8064417514.gif

    在居住空间狭小、物质条件有限的老城厢里,如何让居民有热情、有活力、有幸福感?老西门街道通过自治家园建设,让居民融入到自己家园的管理中,用老百姓的智慧管理小区中的各项工作,成效非常明显,居民的精神面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以下是刘大姐的故事。


    挂着刘大姐赤脚跳皮筋照片的弄堂,位于老西门街道小西门小区里。这堵墙上的照片中,不仅有跳皮筋的刘大姐,还有跳绳子的眼镜爷叔、滚铁圈的中年男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常住在小西门小区的居民。

    讲起照片中的自己,刘大姐很是骄傲,在小西门小区自己组织的社区运动会上,弄堂中的老邻居们各个亮出自小练就的本事。跳皮筋高手刘大姐风采不减当年,矫健的身姿被镜头捕捉了下来。照片中,她脱掉碍事的高跟鞋身姿轻盈,还是当年那个在橡皮筋中翻飞起舞的灵巧姑娘。
     在小西门小区,像刘大姐一样将弄堂当成自家的会客厅、看到客人总想介绍几句的居民比比皆是。
     弄堂墙上挂的照片、宣传栏里贴的海报、公示在小区大门口的社区公约,皆是弄堂里的居民所创。谈起自己的作品,老邻居们各个头头是道。
    “以前社区的事情都是我们在讲,现在不用讲,居民自己就主动讲。”小西门居民区相关工作人员说。不过半年时间,小西门小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谁也想不出,曾经,这里也和许多老城厢小区一样,自行车乱停、烟头乱扔、大多数人对小区环境漠不关心。

    “以前的小区,只靠物业在管,生活在小区里的居民好像局外人一样,毫无参与感。”老西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庄卫勤描述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老西门街道经过走访调研,决心更改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工作模式,让居民自己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通过居民之间的协商交流,形成社区共识,重塑老城厢的社区共同体。

    前期,老西门街道积极协调各方,有效整合了社区各方资源,通过公房管理方让渡部分权利给公房承租人,探索建立由公房所有权人、私房所有权人、公房承租户和房屋实际居住人组成的“小西门小区自治家园”,作为小区常态管理的自治组织。同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法律为支撑实现法治先行,加之通过党建引领配套制定了章程、议事规则、例会、接待、议题产生等规范性制度,激发了民众参与自治的自觉性与自愿性,搭建了自治共治德治法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小西门小区没有让人失望,自治家园在小区管理中发挥了显著的成效。居委会、执委会与居民齐心协力,实现了小区垃圾分类常态化;废旧自行车公益兑换,解决了小区停车难问题;“新邻里公约”的发起,建立了小区共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执委会副主任凌才良时常说:“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多动脑筋,多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居民的参与性,让居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慢慢地,居民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各项活动中,居民们的主人公意识不断增强。

     如今,小西门小区里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居民自己设计的会客空间。居民计伯伯经常坐在这里与邻居们“嘎山湖”,在他眼里,老城厢的邻里情独特且珍贵。得益于自治家园建设,他与邻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也更加愿意参与小区里的各项活动。计伯伯告诉记者,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他第一时间会向执委会反映,自治家园为大家的合理诉求架起了桥梁。

    为进一步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难题,提升老旧公房小区自治管理水平,老西门街道在小西门小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将自治家园模式复制推广,龙门村、普育里、景德里、安澜、陆兴等5个老旧公房小区先后建立了各自的“自治家园”,并组建“老西门街道老旧公房小区自治家园联盟”。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