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通常会带着孩子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逛庙会,其乐融融。这个元宵节,父母不能带着孩子们出门活动,但是下文中这些关于元宵节的事儿,爸爸妈妈可以讲给孩子们听。
关于元宵节的这些知识,
快讲给孩子听!
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
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
到后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定为重大的节日。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
赵之珩介绍说,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专家表示,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宅家过个有意义的元宵节
猜灯谜、做花灯……
今年因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家虽然只能在家过元宵,但我们也还是能和孩子一起猜灯谜、陪孩子一起做花灯、了解元宵节的由来......让这个元宵变得难忘而有意义。
3-6岁的小朋友们对于经常吃的食物和小动物会更加敏感,推荐一些食物和小动物的谜题给各位家长,可以将灯谜写在纸上挂在花灯上,陪着孩子一起猜灯谜。
食物灯谜
动物灯谜
做花灯
元宵节的彩灯多种多样,宅在家里的爸爸妈妈不妨和孩子们一起动手DIY,做个元宵灯笼吧!
粗铁丝5米、细铁丝2米
白色包线带
装饰贴片(2包)
通用大小的饮料瓶盖子(8个)
包鞋子的白纸(10张)
一次性筷子一双(圆柱形的)
尼龙绳若干
夹子(4个)
制作步骤:
1. 用粗铁丝制作兔子身子的三个椭圆。
2. 用尼龙绳大致固定后的没耳朵的兔子,身体是3个椭圆+2个正圆,脑袋是2个正圆,大小一定要成比例哦!
3. 架子基本成型后的样子,又凹了两个耳朵,尼龙线部分用白色胶带重新加固,现在更加牢固了!
4. 饮料瓶盖子就是普通的,两个相对,中间钻洞,把一次性筷子插进去就OK了!轮子部分用夹子固定!中间放了块硬纸板,如果有可能会换木板。棍子和轮子是固定的,通过夹子中间的空隙转动。
5.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给兔子胡上白纸,贴上兔子毛毛(准备用餐巾纸来做),然后是美化和灯的制作了!兔子毛要先把纸裁成长条,然后2-3条对折,再对折,然后一起剪,剪的时候要留出边,好糊在兔子身上!剪好,要把毛的那边揉一揉,这样比较自然!
读诗歌
现如今,在元宵佳节,不少人会带着全家老少一起出来玩,逛花灯、猜谜语等。这个习俗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不过在古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才可以出来,观花灯或者和自己心仪的男子幽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在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诗篇是借元宵节抒发爱慕、思念之情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诗 曰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