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这个病听起来吓人咧,阿拉年纪大额容易过着伐?”
“不怕,只要少出门,出门记得戴口罩,再勤洗手,没这么容易传染上的!”
这样的对话,自大年初一以来,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马秋月和她的邻居们之间。马秋月是小东门街道中华居民区的党员志愿者,退休前曾经是单位里的保健医生。虽然今年已经实足76岁了,但因为在中华路居住了整整半个世纪,退休之后又每周三带着自费购置的血压计、血糖测量仪、血糖试纸等,在居委活动室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服务,熟悉她的街坊们还是习惯性称呼她妹妹或者马医生。
疫情发生之后,居委干部考虑到她年事已高,没有安排她每日参与志愿服务,但马秋月主动请缨:“作为一名党员和曾经的医务工作者,这个时候,我更应该跑在前面!”
自大年初一开始连续18天时间里,马秋月每天都穿上志愿者背心,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积极配合居委干部,参与地毯式排摸、防疫宣传、口罩预约登记等工作。虽然社区不少高龄老人连这个传染病的名字都说不清楚,但马秋月知道他们也密切关注着疫情发展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担心所在。
“我曾经参与过抗击甲型肝炎,深知各司其职、众志成城是战胜传染病的最佳方法。”原来,作为厂医,马秋月曾经于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流行期间负责过单位里30多名病患的医护工作。当时在全厂近千名职工的全力配合下,她圆满完成了单位交给的抗击甲肝的任务。所以面对当下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马秋月深有体会,除了自己做好防护、积极配合居委开展工作之外,她主动担当,视抗疫宣传和安抚邻里为己任。
每天志愿服务之余,她都学习最新疫情防控知识;每次老人们拉着自己的手反复问着同样的问题,她总是微笑着安抚对方“不要怕”,一边教他们如何正确洗手和戴口罩,一边问他们想买点什么菜,明天再来的时候一起带过来。
“你自己也是高龄老人,怕不怕?累不累?”对于这个问题,马秋月自信地说:“只要科学做好自身防护,传染病其实并不可怕。每天都能够为抗击疫情出一点力,为帮助邻里出一点力,还锻炼了身体,一点儿都不累!”事实上,除了马秋月自己坚守志愿服务岗位,在老伴儿身体状况不错的时候,她还拉着老伴儿一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平日里,还常常有邻居找上门:“马医生,我妈妈头晕的厉害,您能帮忙看看伐?”“好额,侬先回去,吾马上来!”说完拎起血压计就往外走。对此,马秋月说,社区医院距离小区两站路,老人们去一次费时耗力,而且还有些老人住得高,爬上爬下很是不便。
而对于母亲这一“热心肠”的“老毛病”,儿子、儿媳常常电话关照:“只要您和爸爸身体状况允许,我们都支持。”为了照顾父母,2014年开始和马秋月夫妇同住的女儿则表示:“虽然无奈也只能接受,因为可以力所能及帮助到邻居,她是发自心里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