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四:煤卫不独立,居家观察难
外滩辖区老旧小区多,这些房屋大多厨房公用,煤卫不独立。重点地区返沪人员居家观察较为困难。周边邻居一旦发现有居家观察对象后,流言纷纷,居民情绪波动较大,与来沪人员的矛盾冲突也激增。不少居民在社区公众号留言:老旧小区居家隔离不现实。
90后社工陆晓前往菜场为居家观察对象采买
于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委社工们承担起了居家观察对象的采买运送任务。
那些平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80后、90后青年社工们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仅仅在简单防护之后,便每日上门为观察对象送上各种生活必需物资,让他们安心居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消除居民心中的恐惧不安,破解各种谣言。
社工汪君杰(右)简单防护后陪伴医护人员前往居家观察家中
面对周边邻居的抱怨与不理解,他们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面对隔离对象波澜起伏的心情,他们好言安慰,用心疏导,让他们安心居家。同时,他们又积极联系协调物业、社区消毒员定时对观察对象所在周边进行喷洒消毒。
社工们在劳累之余也倍感欣慰,他们欣慰的是社区居民的防控意识。在社区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居民们并没有作壁上观,而是以强烈的主人翁姿态与居委会共同参与到疫情防控的斗争中。在休息间隙,他们讨论的最多是怎样用足平日的“绣花功夫”,怎样将居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展现的主人翁精神与自治意识融入新一年的各项社区建设中……
●难点五:防疫物资紧张
居民排队前往居委预约登记购买口罩
自疫情爆发以来,口罩、防护镜、酒精、消毒水等物资变得紧俏起来。居委社工的日常防护物资主要靠上级部门定量拨付。
可是有人仅仅一个上午走访排摸、交流劝说就能让一个崭新口罩的内衬充满呼吸凝结的水珠,防护性大大降低。没有橡胶防护手套,他们就用一次性塑料手套;没有防护服他们就用普通的雨衣替代,进行消毒液喷洒后重复使用。下班回家后,总是洗澡换衣后才愿意与家人亲近。
●难点六:身心疲惫压力大
黄富丞与儿子安安
晚上回到家中儿子安安已经入睡,早上出门时三岁的安安问:“爸爸,今天可以不上班吗?”这是无锡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富丞近期与儿子的常态。
黄富丞夫妇二人都是居委社工,住在嘉定的他本就通勤时间较长,更不用提在社区疫情防控非常时期,加班加点早已是家常便饭。多亏家中有父母照料,才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汪飞(右)电话联系回沪(返沪)人员
这个春节,新建居委社工汪飞与许多基层工作者一样奔波在社区疫情防控的一线。他其实并非在意自己的劳累与工作的辛苦,而是对父亲怀有一份愧疚,他已经连续多日没有去养老院探望父亲了。母亲早逝,父亲因病手脚不便。疫情管控各项措施出台后,父亲呆在了养老院,每当下班回家想给父亲电话报个平安,汪飞发现这个时间点,父亲已经休息了。父子二人至今没有吃过一顿团圆饭。
他们将对家人的思念与眷恋暂时埋藏在心底。而对于社区里的高龄独居老人、纯老家庭他们却总是细心留意,及时上门,时时关心问候。
他们都期待着疫情早日平息,早日与家人团聚。
居委干部的辛劳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社区党员将自家储存的口罩送到居委;离退休的老干部捐助给疫区万元现金;一街之隔的粤菜馆主动联系社区,为高龄独居老人送上新鲜蔬菜;社区党建联建单位及时送来力度伸、暖宝宝等急需的物资;咖啡馆、饮食店业主将酸奶、点心、咖啡送来居委会。他们说,“居委干部辛苦了,请你们补充营养,保重身体,我们一起加油!”
当这些感动来到他们身边时,他们更觉得自己有责任守护好这份感动与美好,守护好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