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唯早唯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黄浦区卫生健康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最早上线视讯系统、最早开通“互联网社区诊疗服务”、最早实现来沪(返沪)人员信息医生工作站提示、第一时间安装门磁报警系统,在战疫火线上同时间赛跑,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构筑坚强的信息防护网。
快速反应,视讯系统发挥科技力量
黄浦区卫生健康委视讯中心视联网平台
真实、权威的信息能快速高效的传达到各医疗卫生的前线是确保新冠病毒防控战的关键。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为统一高效调度,第一时间掌握实时信息,分析疫情防控形势,根据区卫生健康委要求,区卫生事务管理中心信息科对互联网视讯系统进行了全面调试。1月23日,卫生健康系统视讯系统在全区率先启动。该系统包含点对点即时通信、多人视频会议、邀请参加会议、文件传送、会议录制、影音文件共享、数据文件共享等功能。系统内多次运用该系统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及时传达市、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对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远程部署调度,在防止人员聚集引发感染的同时,为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降低了会议的成本,大幅提高了沟通效率,确保疫情期间随时联动、信息汇总。疫情期间,视讯系统已作为系统内会议的主要工具,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互联网医疗,开辟抗击疫情的新战场
互联网社区诊疗服务平台
疫情发生以来,大部分居民响应号召不出门、不聚会,但是长期“宅”在家中,慢性病用药成了大难题。为此,我区积极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要求,依托“上海健康云”平台,推出互联网便民服务举措,南京东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成为全市首批“互联网社区诊疗服务”试点单位之一,辖区签约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在线问诊、延伸处方开具、药品配送等服务,既免去了居民来回奔波之苦,又避免了人员聚集感染的风险,真正实现了诊疗模式从传统的排队挂号到远程“面对面”服务的转变。
当然,使用“互联网社区诊疗服务”的前提是签约家庭医生,如果您还没有签约,赶紧通过“上海健康云”APP进行绑定吧!
门诊即时提醒,大数据成医护后盾
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减少医疗机构交叉感染的风险,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来沪(返沪)人员信息在医生工作站的智能提示。将大数据平台(公安、健康云APP、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推送的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相关数据信息,纳入到医生工作站智能提示系统,建立重点人群数据库,通过黄浦区卫生信息平台推送给委属各级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提醒诊治医生重点关注当前病人相关临床症状。3月3日上线以来,针对来沪(返沪)人员的就诊过程进行有效提示,有力地促进了精准防控工作。
同时,在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现有HIS系统上,增加发热病人信息采集报告功能,目前已完成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三级医院)的系统对接,计划分批启动正式运行。系统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直推,实现自动、动态采集及整合呼吸道综合监测体征、流病、采样、检测信息及传染病诊断、报告信息,建立呼吸道综合监测及传染病信息直报共享与预警平台。
一出门就报警,门磁开关报警系统让管理更精细
“302室房门打开,请立即处理。”2月12日,集中观察点工作人员小王收到手机短信提醒,仔细一看,原来是门磁开关报警系统推送的“报警”信息,提示集中观察点302房间隔离对象打开了大门。小王赶紧来到302室门口,原来是房间内的人想找工作人员,一时情急打开了房门。
工作人员安装门磁报警系统
集中观察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为保证观察对象单独隔离,区卫生事务管理中心主动跨前一步,火速联系相关单位在集中观察点60间房门安装智能门磁系统,实现“技防+人防”,确保预警到位。门磁以物联网网络为基础,通过在系统上预先录入工作人员手机号码及隔离房间号、隔离期限等基本信息,可以实现门磁对门的开关状态监控。当14天的隔观察期结束后,可以重新编码,应用到下一个对象。
此外,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区卫生事务管理中心建立信息应急值班机制,运维人员全天候现场值守,保证机房平稳运行,切实做好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支撑保障。同时,利用“来沪重点人群智控管理平台”,对市级平台推送的重点人群的健康信息进行区级统一管理,按要求将重点人群落实到各社区和具体医务人员,实现重点人群的闭环管理。
下一步,我区正进一步完善预约挂号系统,引导就诊人员有序候诊,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同时,完善影像云新冠智能诊断预警系统,该系统开通后可实现CT影像信息云端存储、调阅、区域影像协同等功能,配合智能AI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快捷地判断肺炎症状分期,极大限度地提高医疗工作效率,有效加快医生对病人CT影像的阅片及诊断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