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家携手街道多方力量 助力社区基层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2020-06-04 15:57:19 宋梅

  • “街道法治建设委员会的成立,不仅表明老西门社区法治新组织架构的诞生,还标志着基层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街道党工委将运用法治建设委员会这一平台,充分调动来自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家的智慧以及街道多方力量,进一步发挥法治建设在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保障、专业指导以及教育规范作用。”6月3日下午,在老西门街道法治建设委员会宣告成立后的首次会议上,街道党工委书记庄卫勤如是说。

    在庄卫勤看来,当前,老西门社区治理同时肩负着防疫和发展双重任务,一方面需要依法防范和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疫情复发危机,另一方面需要依法治理老城厢落后环境、居民生活困难矛盾、社区营商环境优化等一系列难题,因此,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事实上,在近几年老西门社区基层治理中,街道始终重视法律界人士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和指导,老西门社区基层法治化建设也形成了一些有特色、有成效、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建设经验和案例。

    比如,去年针对老旧小区公房管理中的瓶颈,在区司法局以及上海市金源方程律师事务所主任金缨律师等专业人士指导下,通过公房所有权人南房集团让渡部分管理权于居民的方法,在全市首创 “老旧小区自治家园”的公房管理新模式,发挥出法治赋权与居民自治的双向效应。

    今年,不仅上述模式将在老西门社区具备条件的老旧小区实现全覆盖,小西门社区也成为了“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基层民主与法治实践基地”,在高校专家携手街道、居委多方力量努力下,将开辟专业人士直面小区、直面居民、直面问题的法治指导途径,为结合实际、靶向施策增添了智慧和力量。

    凌才良是小西门小区自治家园执委会副主任,在积极参与解决垃圾不分类、养宠不文明、非机动车乱停放等社区难题过程中,他就曾切身体会到法治的力量。他介绍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试行期间以及施行之后,绝大部分居民都能够自觉按照要求做到先分类再定时定点投放。只有一位居民,无论如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都依旧我行我素,怎么办?凌才良灵机一动,“何不试试行政执法部门常用的全过程记录的做法?”他准备好录音笔,在这位居民又一次未分类就投放之后,把对该居民就《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行宣导的全过程进行了录音,并且告诉这位居民,如果继续拒绝垃圾分类,这份录音将会作为证据提交给具有执法权的城管部门,由城管部门上门执法。该居民立即表态将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垃圾分类再投放。

    之后,凌才良也愈发注意把法治思维用于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小区里有位80多岁的王阿婆,中风之后开始担心两个女儿未来会因遗产分配纠纷伤及姐妹亲情。在凌才良的帮助下,她先后前往公证处以及法律夜门诊向专业律师进行咨询。在值班律师的指导下,她亲笔写下具有法律效力的自书遗嘱,并邀请两位利益不相关的社区居民作为见证人签名为证,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