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浦大桥到南浦大桥,黄浦江河道呈现了S形的曲折。南部凸出的端点,人称董家渡。
董家渡之名最早见于清嘉庆《上海县志》,溯其渊源,还须上推二百八十年。那是1523年(明嘉靖二年),上海知县郑洛书在这儿设了一处义渡,名为北仓渡,为当时黄浦江八长渡之一。后来一位姓董的浦东人,置了条可坐23人的大船来回摆渡,这便有了董家渡之名。
另有说法因是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出生在这里而得的名。不过,据《华亭县志》《云间杂志》等文献,董其昌是出生在他家族世居的董家汇,就是今闵行马桥董家老宅,董家渡与董其昌看来没有什么关系。不管此名何来,一条石板大道将渡口与稍晚些筑的上海县城小南门连了起来,渐渐地就成了交通黄浦江两岸的一大要津。
印象董家渡
就在这儿,自晚清到民国初年,崛起了几个在上海滩甚至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家族,有朱姓、沈姓、陆姓等等,又都冠以“董家渡”三字,便使这个地名更加响亮。这些家族中又以出身沙船世家的实业家朱志尧(1863—1955)、朱季琳(1874—1952)兄弟家族最著名。
1861年(咸丰十一年)3、4月间,战争硝烟刚散,一支由大小8条船只组成的船队,靠上了董家渡码头,下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足有二三百人,一张张疲惫的脸上,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除了少量的家什,从船上几乎没有卸下多少东西。
这是一些什么人?他们从哪里来?又为什么来到这儿?
这群人一共有朱、沈、陆、周、潘、姚、秦七个姓,他们离开了居住了一百多年的故宅——淀山湖边的一个名叫诸巷的小镇(今属青浦商榻),在董家渡教堂环周购下了宅地。若问为什么选择董家渡为他们的定居地点,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自嘉庆年间起,当时上海的主要经济支柱沙船运输的驳运码头已从原先的十六铺,向南渐渐延伸到了董家渡。
五桅沙船模型
他们由渔兼贾,捎带货物,贸易于方圆百里之间。代复一代,又渐而由湖而海。那时上海的沙船贩运正方兴未艾,沙船是一种适宜航驶于近海浅水中的大型木帆船,方头平底,分房舱、货舱,因空航时需装沙压重而名。起自宋末元初,至清代,大的上下三层,长四五十米,宽六七米,四桅,载重可达3000石(约240吨)。
上海的沙船,主要将松嘉地区的土纱土布及江南的桐油等货北运燕辽,再带回产棉区亟需的粮食、大豆、豆油、豆饼诸物,获利极丰。
航行中的沙船
别看沙船贩运得利甚厚,但小小的木船,凭仗几片帆篷,在变化无常的茫茫大海中,其凶险是非历其境者无法想象的。一船生命货物,也就是一生的命运,完全悬游于发丝之间。1855年端午节,梅家弄始祖的胞兄朱万利与女婿沈珍全分驾利泰、长茂两条四桅沙船,满载布纱驶往牛庄(今营口)。当驶到今江苏盐城大河洋海面,突遭台风,顷刻之间,利泰号樯断帆裂,一阵巨浪打来,掌舵者4人与14名水手伙计,连同满船布纱,悉没大海。
除了风浪,还有海盗之险与意外之惊。一次一条沙船因无风无浪,无法张帆行驶,只能泊于海上等风。水手们都下到舱内,突觉船身移动,船老大遣人探看,却打不开舱门。众人情知遇到海盗,急忙合力顶开舱门,只见船被一条三桅海盗船曳拖而行。
沙船为防海盗,于首尾都装了几门前膛炮,出航时又都装上了火药。这时连取弹都顾不及了,顺手就将几串铜钱塞入炮膛,立即点燃引线。“轰”的一声,铜钱以霰弹状发出,杀伤力竟十分强大,那些海盗在冷不防之际多被击中,众水手又乘势执刀跃登盗船,尽歼海盗,还生俘了一人,总算逃过一劫。
又有一次,沙船又遇海盗,双方互射火炮,却因海盗船小而灵活,船速较快,难中要害,也幸而海盗船上的大炮火力也小,对朱家船只也无大损,只是摆脱不了。不久炮弹告尽,急切之下,将所运货物中的铁钉、铁圈、铁尺之物,装入炮膛,点火轰出,杀伤力反而远胜炮弹,使海盗人船都遭到重创,终于转舵逃去。
还有一次,一艘沙船到沪,直觉得舱中腥臭,且随卸货,气味愈重。待货卸尽,只见舱底突起了一个极大的鱼翅骨,表面已经腐烂。这时,伙计们才纷纷忆起,航行中曾觉得船身向上一掀,还伴有过一阵震荡,原来是这条大鱼作怪,幸亏这条鱼以翅刺穿舱底之后就扭断翅骨逃了,也幸亏这块翅骨紧紧嵌在破洞之中没有脱落,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由此可见沙船运输的凶险惊吓之事,是很多很多的。
位于董家渡的商船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