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路187号,新中国上海市政府首个办公所在地。常被称作“老市府大楼”,也是老上海人口中的“工部局大楼”。历经一个世纪沧桑世事,这桩半围合状态的老建筑连同周边街坊即将启动以修缮改造为主的更新项目。未来这座对于上海意味深远的建筑,将重现当年风雅,不仅以新的形态回归城市,更在“社交”层面以更丰富的姿态功能回到人们生活。当前,该项目前期的征收腾空阶段已基本完成,设计方案在最后的论证中,有望年内动工。整个地块目前已进行正式保护性施工前的封闭管理,即“保护性监护”。
工部局是上海近代史中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管辖当时公共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重要方面,是当时上海政治行政中心。工部局大楼是工部局机构的办公总部,是工部局行政职能的形象符号,她经历了上海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被外强殖民侵略、国人抗争、上海解放及繁荣昌盛的蹉跎历程。
工部局大楼设计水平、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都代表了当时时代的最高水平,伍江(现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在《上海百年建筑史》中评价其为“预示上海的建筑正走向其黄金时代”建筑。
从20世纪初开始,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上海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该时期活跃在上海建筑领域的建筑设计师主要来自西方。而这些西方建筑设计师接受的建筑学教育几乎都是以古典建筑语言为基础。在这样的建筑风尚中,该时期上海的建筑为古典主义风格主导。当时的上海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影响最集中的地方,地区步入经济初步繁荣的阶段,许多公共建筑受商业化影响,为世俗化审美左右。在这个阶段许多建筑在古典主义的础上,追求华丽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等建筑风格。
为了此次更新项目,项目团队从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调取相关历史图纸资料,并不远万里到英国皇家档案馆调取相关历史资料;请上海市社科院专家配合整个项目,翻遍了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相关的历史资料,并汇集相关历史资料编辑出版图书《一座楼、一座城》。是目前对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资料最为详实的出版物。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排摸,发现工部局大楼原初的设计是围合型平面,由于西南角的公共租界巡捕房直至1936年才拆除,公共租界工部局一直未能完成工部局大楼的整街坊合围的初始设计,是一大遗憾。
同时,项目团队通过对全楼采取三维激光扫描,不仅仅是外立面及重点保护部位,更是怀着热情、不遗余力对大楼每个室内空间都进行了三维扫描和影像留存,并建立三维电子模型作为项目全过程BIM技术运用的基础。整个技术及方法可以比拟巴黎圣母院的激光数据采集。
在完成整个街坊的征收腾空后,征得文物等主管部门同意,对历史建筑中的后期添加物进行保护性清理,以摸清现状情况,便于方案推进;而在后期添加物清理前,对老建筑的所有门窗五金件进行统一清点、整理,其中部分担心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容易被碰坏的构件则小心卸下,编号成册,装箱保护,确保得到完整保护,以备后续复原使用。同时,对历史建筑的墙面先行进行局部清洗,摸清材质,以便方案推进。
目前整个项目通过国际方案征集,由富有历史建筑改造经验的国际建筑大师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DCA) 领衔设计,华建集团,章明所联合设计。
工部局大楼外形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并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整幢大楼沿道路后退,沿街布置,沿道路立面用花岗石(又称“金山石”)砌筑。大楼与其它建筑将地块围合,在地块中央形成车马广场。工部局大楼遵循古典法则,运用对称、重复等设计原则,在外立面构图上强调横三段、纵五段,追求比例的和谐和构图的完美。新古典主义追求简洁的原始形式,推重罗马的陶立克柱和塔司干柱式。大楼底层各入口运用象征原始力量的塔司干柱式,在立面的二、三层间设有高大的爱奥尼柱式花岗石倚墙列柱。四层立面外挑墙檐强调建筑横向比例。大楼沿周边道路每侧均匀设置竖向体块三处(竖向体块向前凸出),在丰富立面形式同时,平衡横向构图带来的视觉疲劳。此外在竖向墙面上,设计师运用了一些巴洛克式装饰元素,通过细部增强建筑的视觉感受和装饰效果。
DCA的方案,对西南角长期空缺的部分进行了弥补,实现整个街坊历史性的合围,完善了城市空间界面,不仅仅通过形式,也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历史建筑再一次带回给城市及市民。
据介绍,该楼2004年就开始研究作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后又设想作为市民中心,但都没有实现,最大的原因就是产权归集困难重重。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老外滩公司通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前人未能完成的大事,才为本项目能继续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