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家庭医生:社区居民身边给力的“健康守门人”
2019-05-08 16:12:44 王菁 孙超慧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题专栏的第二期,记者到打浦桥社区卫生中心进行蹲点调研采访,以下为特稿报道。 


    家庭医生:居民身边给力的“健康守门人”


    4月22日
    钱阿姨的 “三笔账”

    今天是记者来到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蹲点调研采访的第一天。上午9点刚过,记者在卢逸烨医生的门诊室里,邂逅了家住南塘居委的钱阿姨。作为钱阿姨一家的家庭医生,卢医生对其全家的健康状况颇为熟悉,热情地和她拉起了家常:“钱阿姨,侬今朝又要帮徐伯伯开药了吧?他这几天身体情况还可以伐?”看诊室外排队等候的患者不多,记者便和她们攀谈了起来,钱阿姨的话匣子也就此打开,跟记者算起了她的“三笔账”。

    463c2588674743d8ae0b596a68ddae4c.jpg

    2016年,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水“1+1+1”家庭医生签约制,开展了一系列便民医疗服务。钱阿姨、徐伯伯夫妇就是打浦桥街道的第一批签约居民。徐伯伯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同时合并有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平日里需要十多种药物来长期维持治疗。徐伯伯因疾病缠身而行动不便,日常配药这一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老伴钱阿姨的肩上。

    0a6fd5f661ed454eb6b4dcbc73889047.jpg

    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后,从方方面面解决了我家的实际困难,直到今天,我仍然从内心感激这个政策,国家为了我们老百姓想得真周全!”一边说着,钱阿姨一边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她的记账本,细数了她家的一笔“经济账”——签约之前,徐伯伯每月医疗费自负部分要600多元,还不包括就诊来回路费;签约后,通过社区延伸处方开到二、三级医院的药物,自负比例降低了,每月自负部分不超过300元。“便宜了一半多呢。”钱阿姨喜滋滋地说道。

    b5d5d71f076e44d2bbcfcfcb5c33ccc3.jpg

    算完“经济账”,钱阿姨又给记者算了一笔她的“时间账”:“我本来每个月至少要去胸科医院2次,区级中心医院2次,社区医院3-5次。其中,胸科医院门诊每次排队挂号就诊至少要花2小时,来回路上乘地铁2小时。”

    卢逸烨医生接过话头,继续向记者介绍道:“现在改由我为徐伯伯开具糖尿病药物长处方和另一部分二、三级医院延伸处方,部分药物由国药物流为他免费派送到家。这样,钱阿姨每月只要来我这儿2-3次,每次时间不超过40分钟。”

    还有第三笔账,也就是钱阿姨眼中最折腾人的“精力账”。回想起以前,每回带徐伯伯看病都要起个大早,来一次“全家总动员”。如今,签约家庭医生并建立家庭病床后,不仅有卢医生定期上门为徐伯伯诊疗,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还有化验科医生上门为他抽血检查,并送到医联体内的上级医院统一化验。节省了来回路途上的精力,钱阿姨腾出了不少时间来更好地照顾老伴。

    s_4bbb29fd639846ad916e5b29bec048c4.jpg

    记者感到,钱阿姨的三笔账,悄然道出了精打细算的上海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最直观的感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签约居民20610人,签约率达到该街道常住人口的32.37%,其中60岁以上14279人。享受延伸处方共6934人,开具处方数13023张,由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共85人。

    4月27日

    家庭医生暖人心

    今天的蹲点调研采访,记者计划跟随社区医生钱振东,前往家住永年路的王伯伯家。刚结束了上午的门诊工作,钱医生匆匆吃完午餐,拎起出诊包就出发了。

    “今天主要是去为王伯伯更换导尿管。”在路上,他跟记者讲述起王伯伯的健康状况:69岁的他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多种慢性疾病,4年前还因不慎跌倒导致脊髓损伤引起截瘫伴大小便失禁,长期留置导尿管。为预防尿路感染,需要每月定期更换导尿管。

    f33829da142c4e8aa033625546a6bfab.jpg

    穿梭于永年路的老弄堂之间,钱医生显然已是熟门熟路。记者紧跟在他身后,爬了十余格狭窄的阶梯才到了王伯伯家。开门迎接我们的是王伯伯的老伴胡阿姨:“钱医生侬来啦,我们正等着你呐!”卧床的王伯伯看到钱医生的到来,也露出了开心的表情。

    9c1649228be04f72adb3adbe5c88ddcb.jpg

    一番嘘寒问暖后,钱医生取出包里的工具,动作娴熟地帮王伯伯更换起了导尿管,完事后又细致地帮王伯伯掖好被子。王伯伯拉住记者,不住地赞扬起他的这位家庭医生:“钱医生的手势操作让我一点也不觉得痛,而且他每次来都会耐心解答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我们既感动又踏实。”老伴胡阿姨补充道,自从2017年与钱振东医生签约了家庭医生,就再也不用特地为了更换导尿管而“劳师动众”地赶赴三甲医院了,“无论刮风下雨,钱医生雷打不动地定期来我们家报到,真真正正称得上是‘人民的好医师,病人的贴心人’!”

    听着患者和家属的夸赞,钱医生腼腆地笑了:“其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是为了全面深化社区综改,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像王伯伯这样更换导尿管的事,我们社区家庭医生完全能上门完成,不用一有状况就往三甲医院跑了。”

    4月30日
     “医废”收集有学问

    上午,记者在二楼注射室遇到了前来交还胰岛素针头的王雯勤(化名)女士。根据中心规定,患者每交还1盒(7只)针头,就可获得1个积点,集齐2个积点可以免费测量1次血糖。王女士便是用2个积点前来“兑换”免费测血糖服务的。

    s_481b2c340a9045c4bd299daa841a5b16.jpg

    为王女士测血糖的是门诊护士长王辰嬿,她向王女士介绍道:“一次性使用的胰岛素针头属于医疗污染锐器,不合理处置的话不仅会伤及他人,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方便在家自测血糖,不少糖尿病患者来社区门诊配置一次性使用的胰岛素针头。中心为了鼓励这些患者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自上月起在门诊注射室开展了积分兑换活动,通过建立糖尿病自查管理卡来强化糖尿病患者的垃圾分类意识。

    s_041746781cfb4b78aac8d28b5a34e0af.jpg

    这一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做法,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王辰嬿见状,便提议带记者去参观中心的垃圾分类工作流程。10点30分,负责回收医疗废物的后勤人员推着一辆带电子秤功能的医疗废物运送车准备出发了。

    记者注意到,他手持一把电子扫描枪,在出库前扫了一下专属于他的工作人员工卡;一路沿着规定的路线,每到一个收集点都扫描相应对接人员的工卡,并对医疗废物进行称重、贴标签、入车。电子扫描枪显示,一小时下来,共收集到感染性医疗废物52.88斤,损伤性医疗废物6.16公斤。随着包扎暂存到固定位置后,这些数据也都已上传至“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管信息平台”,真正做到了医疗废物监管信息化“出库-收集-转运-存放”。

    s_7ff353f0aed244e990a187853a609a5b.gif

    对医疗废物收集及运送的这一闭环式精细化管理方式,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已经积累了五年多的经验,还陆续吸引了不少同行前来取经学习。王辰嬿介绍,收集医废过程中每到一处都要扫描、称重,为的就是让每一个步骤都留有电子化痕迹,处置全过程可追溯,既避免了纸质化记录的繁琐和浪费,也杜绝了医疗废物的遗漏和污染。

    5月6日
    “虚拟医生”本领大

    今天的蹲点,让记者深入了解了该中心开展的精准测压、智能血糖、智慧随访项目,直观地体会了一把“智慧医疗”的便捷——

    记者看到,每个前来中心门诊挂号就诊的社区居民,都要在挂号、分诊后,来到二楼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心的精准测压桌椅前就坐,进行血压测量,数据结果同步上传至门诊医生的电脑中。社区居民在进行精准测压后确诊患有高血压的,可当场进行治疗。门诊的慢病随访界面还将实时抓取患者最近一次的血压测量值,生成近期血压趋势图,方便医生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s_89d50ea3919a419bbf5c4ccc99e493a3.jpg

    据介绍,这一项目自去年开展至今,不仅在中心可以进行精准测压,在下设的四家卫生服务站点也得到了全面启动。这样一来,社区居民无论是在就诊、咨询、取药或是家庭医生上门时均可实现在线、离线双模式下的精准测压,社区高血压患者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说起智慧医疗,预防保健科高嘉宝医生的感受不可谓不深刻。除了完成日常的医疗工作外,她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慢病随访、满意度测评及各种免疫接种通知等工作上,一个月至少要打出200多通电话,在近乎饱和的工作量面前,难免有些力不从心。她说,传统随访模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更碍于手工书写的局限性,无法导出数据,也很难用客观的数据来呈现客观对比。

    自从中心开展了智慧随访项目以来,这200多通电话的任务就大部分移交给了“虚拟医生助手”。高嘉宝医生介绍,这强大的虚拟医生助手是以医学知识库为基础,通过对医生本人的声纹进行记录和模拟,电话那头的社区居民听到的尽管是来自“机器人”的电话,但声音仍与自己的家庭医生十分相似。目前,这一项目已应用于慢性病日常随访、老年人体检通知、社区满意度测评等领域。

    s_f3fdd08fea5948f7a92d6b35222c8340.jpg

    在虚拟医生的帮助下,高医生便彻底从繁琐的随访工作中得到解放,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医疗救治与诊断中,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高医生说,在智慧随访过程中,对于普通简单的问题,患者可在电话指导下,在家自行调整解决,后续再随访跟踪评估;对于稍复杂的问题,患者可在电话内预约挂号门诊就诊,免去排队挂号等候时间;而对于严重的健康问题,虚拟医生会建议患者尽快就诊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不良后果。

    26548055737d40dc98677bb4b3764a4d.jpg

    虚拟医生助手也不是刻板和一成不变的。高医生介绍,“虚拟医生”每回访一次,每拨打一次电话,每和患者互动一次,就会有新的数据产生,随着这些数据的不断收录采集,“虚拟医生”会自动处理并生成结构性数据,为医生提供就诊方案,优化决策。

    正当记者感叹于智慧医疗的“精、准、智”,中心党支部书记蔡惠勇补充说道,智能化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方向:“依靠信息化、智能化的医疗设备,精准、高效地为签约居民服务,既确保了医疗服务和慢病管理的质量,又能让服务对象得到更好的体验。”

    185bc3a9937f4f68a0a698e25bb0ae8d.jpg

    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有“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誉,下设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过数年努力,形成了以“瑞金-卢湾”医联体为依托、家庭医生服务为基础的工作模式,对辖区1.59平方公里的服务区域实行了网格化管理,承载着17个居委、6.5万人口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

    记者手记

    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蹲点调研采访过程中,记者一次又一次地被社区医生的敬业、专业和亲和力所感染。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打浦的社区医生们怀揣着一颗热忱的心,日复一日地服务着社区里每一位需要他们的居民。

    三个“不一样”,是中心党支部书记蔡惠勇亲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20年来的最大感触,让记者印象颇为深刻——

    家庭医生的形象、素质和能力“不一样”了。以往的社区医生普遍学历偏低,个人能力一般。现在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很大一部分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除了临床业务能力之外还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英语口语能力也很强,能服务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

    家庭医生手中的工具“不一样”了。过去,社区医生出诊包中“给力”的工具不多,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最多再有一个压舌板。现在智能化医疗设备越来越多地走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准测压的电子血压计、智能化血糖仪、掌上心电系统、便携式肺功能诊断仪等,家庭医生的“装备”升级了,“战斗力”也相应提升。

    签约居民的感受“不一样”了。2012年,家庭医生签约1.0版的时候,说实话签约居民能够享受到的便捷和优惠有所局限。如今,免费健康评估、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三级医院转诊绿色通道等,签约和不签约的“待遇”,的的确确是不一样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